众力资讯网

台湾省时事评论员杨永明在岛内节目上说到:两岸如果真的走到要动武的那一天的话,对于

台湾省时事评论员杨永明在岛内节目上说到:两岸如果真的走到要动武的那一天的话,对于解放军来说只需要使用常规武器就可以解决台海问题了,比如使用火箭炮和无人机等等,至于远程导弹这样的武器其实在台海问题上是基本用不上的。 这话能在岛内掀起波澜不奇怪,毕竟杨永明不是只会空谈的嘴炮,美国国际关系博士的背景、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的经历,再加上台北论坛基金会的研究身份,让他摆数据讲事实时总有种让人无法回避的说服力。 先看台海的地理条件,平均180多公里的宽度,本身就给常规武器提供了天然舞台。 解放军列装的PHL-191型远程火箭炮,光370毫米弹就能打220公里,换上750毫米战术导弹更是能飙到500公里,整个台湾岛从北到南全在覆盖范围内。 这玩意儿可不是老古董火箭炮,北斗导航加激光修正,误差能压在10米以内,比不少导弹的精度还吓人。 2022年东部战区演习时,这型火箭炮已经亮过相,一轮齐射就能把关键的雷达站、弹药库掀翻。 台湾那边号称能扛打的佳山地下基地,看似躲在花岗岩山里,可解放军的东风-15C钻地弹末端速度能到10马赫,穿60米花岗岩跟玩似的,专门盯着基地洞口和通风口打,所谓的"天然屏障"其实不堪一击。 无人机更是把台湾的防务透明度拉到了底,解放军的翼龙-Ⅱ无人机能挂12枚导弹,续航20小时,2023年积石山地震时,这玩意儿跨战区飞了20小时还能精准回传灾情,换成战场环境,盯着台军装备动向再轻松不过。 台防务部门去年高调展示海马斯系统,结果装备刚出营区,就被大陆无人机拍得一清二楚,连部署点的小巷地址都被网友扒了出来,这在战场上跟没穿衣服逛街似的。 更扎心的是成本,一架翼龙-Ⅱ也就百万美元级别,台军海马斯一枚炮弹就得花掉十架无人机的钱,真打消耗战,台湾的库存撑不了几天。 虽说台防务部2025年10月才把反无人机当优先事项,但装备没到位,训练刚起步,面对无人机群饱和攻击,那些新采购的反制武器根本不够看。 台湾防务的底子本就薄,现在更是漏洞百出。 2025年的数据显示,台军志愿役一年就少了5486人,相当于11个联兵营蒸发了,义务役征集也比计划少了五千多人。 兵力不够,训练更跟不上,新兵连防毒面具、通信设备都配不齐,台陆军军官学校招生达标率才47%。 有退役官兵私下说,嘴上喊着能扛72小时,真打起来90分钟就得溃散,这话可不是夸张。 装备方面更是新旧两重天,解放军光作战飞机就有2018架,歼-20隐身机快400架了,台湾连五代机都没有,200多架战机还是三代机当家。 海军更不用说,解放军460艘舰艇总吨位近300万吨,台湾117艘舰艇里大半是小船,主力驱逐舰还是美国退役的老古董,根本没法比。 那些寄望于外部援助的想法,更是没看清现实。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4轮兵推早就得出结论,台军要是撑不过开战72小时,外部援助根本没用。 美军自己心里也有数,2025年实弹演习见着大陆军演就后撤,航母群面对东风-17、鹰击-21这些高超音速武器,根本不敢靠近。 美售台武器看着不少,可交付拖沓得厉害,7.5亿美元的订单批了大半年还没影,真等战时断供,台军的飞机舰艇就是一堆废铁。 日本那边更别提,安保法案解禁了集体自卫,却不承认台湾主权,真打起来顶多给点后勤支援,想让他们上战场纯属做梦。 杨永明说远程导弹用不上,其实是点透了军力差距的本质——战略武器是用来对付大国的,台湾根本没资格让解放军动用这类装备。 PHL-191火箭炮齐射能瘫痪关键节点,翼龙-Ⅱ无人机能盯着目标打,055驱逐舰带着航母群能封死海峡,这些常规武器组合起来,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压制。 台湾所谓的"不对称作战",在绝对的常规火力优势面前,不过是自欺欺人。 岛内有些人急着反驳杨永明,可数据就摆在那里,兵力、装备、后勤、外援没一样能拿出手。 说到底,两岸和平才是正道,可要是真有人逼着局势走到那一步,解放军的常规武器就足以定胜负,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