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北斗卫星的那次生死危机,灯火通明三个月换来千倍抗干扰能力! 实验室里的灯火通

北斗卫星的那次生死危机,灯火通明三个月换来千倍抗干扰能力! 实验室里的灯火通明与窗外除夕的烟花同样耀眼,只不过一群科学家要解决的是一场可能让中国导航系统胎死腹中的危机。 2007年底,中国北斗二号首颗卫星刚刚升空不久,指挥大厅里突然一片寂静。卫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各种数据显示,当卫星经过某一区域时,受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卫星通信发生了阻断。 如果三个月内无法解决,不仅下一颗星不能发射,整个北斗组网计划将无限期推迟,已发射的卫星也将沦为太空垃圾。 数十位专家齐聚北京商讨对策,提出了“躲”和“抗”两种方案。“躲”相对容易,国际上也有先例,但意味着国家要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只是权宜之计。 01 临危受命 面对这场危机,国防科技大学的王飞雪站了出来。 这位后来被称为“北斗少帅”的学者坚决反对“躲”的方案:这一‘躲’,国家就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况且,这次躲过去了,下次再遇到又该怎么办? 在众人犹豫不决之际,他掷地有声地承诺:三个月内,一定拿出“抗体”! 这个烫手山芋就这样被王飞雪团队接了下来。那段时间,北斗的办公室总是亮着灯,团队成员饿了就吃几口盒饭,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下。 02 背水一战 那个春节,实验室里没有欢声笑语,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热烈的讨论。黑夜降临,大雪纷飞,北斗办公室的灯光像冬日的火种,在冰天雪地中熊熊燃烧。 研究过程异常艰难,数据论证枯燥无比。不合格就修改,再不合格继续修改——他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行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王飞雪和团队成员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抗干扰技术攻关中,行军床和行李箱堆在办公桌旁,演算纸摞成了山。 这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面对压力,他们选择了坚持。 03 奇迹再现 三个月后,当王飞雪再次站在专家面前时,他瘦了一圈,但眼睛却格外明亮。他和团队凭借顽强意志与惊人战斗力,拿出了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成功避免了危情的发生。 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将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了1000倍,一举攻克了强干扰环境下高精度测距这一世界难题。 这远远超过了“提升5倍”的初始目标,可谓送佛送到西,帮忙帮到底。 04 北斗精神 这不是王飞雪团队第一次为北斗系统解决关键难题。早在北斗建设初期,刚读博士的王飞雪就与同学另辟蹊径,提出了“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传输技术方案”。 当时有专家断言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方案,但他们经过3年拼搏,成功破解了难题。那一年,王飞雪才27岁。 从27岁到如今,王飞雪在北斗领域耕耘了二十年。他带领的团队从最初几人壮大到300多人,成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的国家主力队。 05 未来可期 如今,北斗系统早已从当年的危机中走出,成为了“世界的北斗”。2025年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导航型天线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和《北斗导航型接收终端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将于2026年2月正式实施。 王飞雪团队也没有停止创新脚步,近期又研发出通过天线微小抖动提升导航精度的新技术,为复杂遮挡环境下的低成本高精度卫星导航创造了更大可能。 回想2007年那场危机,正是王飞雪和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硬气,让中国导航挺直了腰板。 如今的北斗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短报文芯片植入手机,远洋船舶监控系统遍布全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2007年那个冬天,那群在实验室里日夜奋战的科研人员。 正如那栋大楼里彻夜不熄的灯火,最终照亮了中国北斗的前行之路。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香港商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高新网、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北斗卫星导航 北斗卫星系统 北斗卫星技术 北斗 北斗高科技 北斗发展史 北斗卫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