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1年,阿里驻军断粮,甚至连一起作战的马都杀了吃,眼看全军即将饿死,千钧一发

1951年,阿里驻军断粮,甚至连一起作战的马都杀了吃,眼看全军即将饿死,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小战士偷偷做了一件事,拯救了全军的性命。 1951年藏北高原,大雪封山,运粮断绝。李狄三召开动员大会,讲战斗事例,鼓舞大家说:“共产党员就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进藏先遣连136名官兵困守扎麻芒保,从新疆出发时,骑兵连一人双马,共有近300匹战马,此时,仅剩下两匹。生死存亡关头,一个翻译员的关键行动改变了命运。 李狄三(?—1951年),河北省无极县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经历过延安保卫战的老兵在1950年8月被任命为进藏先遣连党代表。这支担负重要历史使命的骑兵连队,翻越昆仑险阻,急进藏北高原,成为第一支踏上阿里的人民军队。 随同先遣连挺进阿里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乔德录,1921年,乔德录出生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的一个小山村青稞地村。这位藏族小伙子精通藏语,成为先遣连不可缺少的翻译员。在进藏之初,副连长彭青云问乔德录:“'解放军'藏语怎么说?”因为没有可借鉴的译法,乔德录思来想去,翻译成了”夏保”,这在康巴方言里,是”朋友”的意思。 1950年10月底,藏北高原进入大雪封山季节,先遣连遵照”坚持到明年,等待后续部队”的指示,掀起了备战过冬的热潮。漫天风雪和高山天堑阻断了先遣连与后方的联系,运送补给的马匹和骆驼都累倒在运输途中。 困难接踵而至。当地噶本政府对解放军采取围困政策,不准当地牧民与先遣连接触。李狄三和连队领导带领大家打猎,用雪水煮野牛羊充饥;棉衣破了削尖羊骨做针、骆驼毛捻线,用麻袋缝补,用马皮做成”皮窝子”当鞋穿。食物日渐稀缺,战士们开始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开始宰杀陪伴多年的战马充饥。 在这种绝境下,1950年11月,藏北的寒风愈发凌冽。距离扎麻芒堡东南20公里的岭崆,一座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先遣连总指挥长李狄三带着翻译员乔德录和通讯员,与阿里噶本地方政府派的秘书才旦朋杰和管家扎西才让开启艰难的谈判。 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谈判。乔德录必须准确传达双方的意图,丝毫不能出错。3天的谈判中,乔德录严谨认真地做好翻译工作,最终双方签署了《五项协议》。这个协议的签署,为先遣连获得基本生存保障创造了条件。 直到1951年4月下旬,西藏地方政府接受中央和谈建议,阳奉阴违的改则政府才送来了几头牦牛和100余公斤青稞原粮。更令人感动的是,被先遣连言行感召的藏民偷偷的站了出来,先有藏族母子3人,冒着生命危险在营房附近偷偷放下了1斤盐巴。 1951年春天,李狄三的身体每况愈下。1951年3月,李狄三的病情日益严重,浮肿已到腰部,绑腿布深深勒进肉里。我率着先遣连到达扎麻芒堡不久,我就病倒了,工作没有做好,牺牲了很多同志,战马也已所剩无几,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951年5月28日,由安志明率领的后续部队到达扎麻芒保,与先遣连胜利会师时,李狄三牺牲。彭清云伏在他的耳边大声说:“股长,大部队到了,安副团长看你来啦。”李狄三猛然睁开眼睛,放大的瞳孔里流溢着照人的光彩。 会师后,还未完全恢复过来的先遣连立即群情激愤,战士们一致认为,为了告慰死去的战友们,解放阿里的这份光荣,坚决不能让,要求继续担任进军前锋。1951年8月3日,进藏先遣连和后续部队一起抵达噶大克,并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标志着阿里地区全部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后,乔德录和先遣连及后续部队的280名官兵继续在阿里驻防边关,坚守国土。这位年轻的翻译员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关键时刻为全连官兵争取了生存机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先遣连136人先后有63人牺牲,但他们的牺牲换来了阿里地区的和平解放。 73年过去了,乔德录那次关键的翻译工作拯救了全连的故事,体现了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每个战士的专业技能都可能成为拯救集体的关键。你认为在面对生死考验时,什么品质最重要?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91
用户13xxx91 2
2025-11-05 00:57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