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插画AIGC
最新!三星堆公布重大发现
NEWS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神秘的三星堆又有重大发现!
前段时间,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举行。论坛期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7项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最新成果,进一步明确祭祀坑埋藏年代为商代晚期,首次发布青铜器铸造中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有力实证。
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联合研究,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三、四、六、八号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相当于商代晚期。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发现可拼对的同一器物残片,表明埋藏年代相同。该成果为厘清祭祀坑年代和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对青铜器铸造工艺也有了新的认识。研究显示,三星堆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形成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细长、弯曲器物的成型难题。在既有技术框架中,三星堆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创新与本土化表达。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整体认知,也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世界青铜技术与文化交流的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除了上述两项研究进展外,三星堆遗址出土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陶器生产标准化、水稻耕种方式、象牙保护技术等5个方面的多学科研究也有重要发现。其中,三星堆遗址的黄金用量估计超过2千克,同时期中国无出其右。
不懂就问
知识多一点
三星堆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三星堆文明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关于这一问题有多种假设,包括战争说、水患说、迁徙说等。部分研究倾向于气候变化导致灾难频发,最终因为一场洪水使得三星堆文明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距今3500年前的第二新冰期,中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冰川活动普遍加强,多种冰川活动发生,这对周边地区的气候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对三星堆地区孢粉古植被序列的分析,并与全国同时期气候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在约2800年前出现了气候干冷期。由温暖湿润到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状况频发,这可能导致了洪水泛滥。
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频繁的干旱洪水最先影响古蜀社会的农业生产,先民的生产活动依赖于自然环境,无法抵御这种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进而导致三星堆文明覆灭。
在三星堆文明第四期遗址中,发现了富水淤积层,这是三星堆被洪水淹没的有力证据。其早期的地层中也发现了烁石,这也是洪水冲刷所产生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洪水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社会发展。
此外,约公元前1037年,三星堆遗址区及周边发生了严重的地震并引发岷江改道,这些灾害可能导致了江水枯竭,进而迫使三星堆人迁徙。
堆,在四川人的口语中,有人工垒建的意思,三星堆可以理解为人工垒建的三座土台。这三个黄土堆,位于东经104.2度,北纬31度上。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三个土堆和月亮湾台地隔着马牧河相望。于是,当地人就给这个景观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称。相关考古专家介绍,三星堆所在的三个土堆呈直线排列,像一条线上的三颗星,但据推测,这里原本是条状的城墙,很可能是晚期人类活动挖开了两个缺口,形成三个孤堆。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里有啥“明星”?
三星堆是考古界的一股“清流”,出土的文物都是那么的“骨骼清奇”,大胆夸张,视觉冲击力极强。
带有“迷之微笑”的青铜纵目面具、颇具穿越感的青铜神树、仿佛“俯瞰众生”的青铜立人像、如同蒙娜丽莎般微笑注视着你的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好似如意金箍棒的三星堆金杖、“撞脸”方向盘的青铜太阳形器、长得像“愤怒的小鸟”里卡通角色的陶猪等,这些都是三星堆的“明星”文物。
不少网友怀疑三星堆是外星文明。对此,有考古专家表示,没有这种可能,即使青铜纵目面具的“纵目”特别夸张,只是因为古人把它看作一个“神”,并不能当成古人真实的长相。
青铜神树是干什么用的?
商青铜神树共有8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如今静静矗立在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对于其用途,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其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建木位于天地的正中央,铜树是古蜀人沟通人神、往来天地的天梯;有的则认为其应为《山海经》中的“若木”或“扶桑”。相关考古专家表示,世界上很多古老文明都有神树崇拜,青铜神树可视作古蜀先民“人神互通”思维观念的写照。
本版综合央视新闻、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北京日报、封面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