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最懂蒋介石的侍卫长晚年直言:蒋最大的失误,就是接受雅尔塔协定。 郝柏村晚年回忆

最懂蒋介石的侍卫长晚年直言:蒋最大的失误,就是接受雅尔塔协定。 郝柏村晚年回忆,他是最早跟在蒋介石身边的那位,六年里看过太多会客、太多电话、太多深夜,他说一句算一句,蒋公最大的错误,就是接受了雅尔塔协定,这不是感叹,是总结。 把1945年之后中国这条线摊开,东北的局势先松了,接着民心开始散,国共力量对比拉开,地图越守越小,往下顺着看,背后那张纸一直在牵着线。 不是事后才知道,是当年的当局者后来回看,指着自己当年留下的缺口。 那年二月,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宫,苏联美国英国坐在一起把欧洲的残局收尾,希特勒在柏林困着,美国人盯着太平洋还没完,日本国内那边不肯收手,美军在冲绳打得压力很大,罗斯福想少流血,找苏联下场帮忙收拾日本,斯大林开出条件,旅顺港要拿,大连港要用,中东铁路要分,外蒙古要分出去,中国没有被叫进屋,也没有被问一句。 中国当时挂着反法西斯四大国的牌子,桌上没有椅子,这件事的味道,从一开始就不对,人以为自己是玩家,结果是棋盘。 蒋介石在二月底才听到风声,美国大使通个话,说苏联会动,还可能有一些要求,问细节,含糊,三月十五拿到原文,翻过一遍,他在日记里留了一句很重的话,心里明白,这不是苏联自己张口,是美国拿着中国东北去换太平洋的进度,他看懂了账,却没有足够的筹码去把桌子掀翻。 那时候中国刚打完八年,工业空着,财政喘着气,手里没有核弹,没有重量级的工厂,没有跟两头硬碰的底气,靠美国吗,罗斯福的签字已经下了,靠苏联吗,斯大林要的就是这些,你说不,你就在两边都冷了的状态里走路。 不签,苏联直接进来,签了,就等于认这个进来有了名分,他试了一把外交,赌的是时间和缓冲。 东北的事,后来全变了样,表面看是为了让苏军不要直接占着不走,结果苏联还是来了,沈阳哈尔滨插旗,关东军留下的大量装备打包,工厂的机器拆走装车,回去,手里的东西不只是回收,他们把一部分武器交到了共产党手里,东北的部队开始换枪换炮,正规化的速度起来,往后看解放军的那种拔节,是这一批物资带起来的,不是偷拿,是对外公开分配。 这一切的起点,是蒋介石把那份协定认了下来,你对外说换来的是中立,国内看到的是港口和路权不在自己手里,你说国际压力,军队的军官、学校里的老师、报馆的编辑、街上的商人,听完只觉得你把国家的空间让出去了一截,自此之后,输的不只在战场。 郝柏村还讲过一个方向,如果当时不签,苏联硬推进,蒋介石能站到民族立场的那一边,是否一定能把局面扳回来很难说,方向上不一样,苏联的动作会被视作强行,社会的舆论会靠过来,读书人、军人、做买卖的人、种地的人,起码会觉得你是站着的,一旦签了,就算是被迫,印象就是你承认了这件事,中国的合法性开始受影响。 退到1949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这条线在1950年又翻了一页,旅顺港被当作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基地,大连港按协定给了专用权限,中长铁路按分利运营,路权不在自己手里,后来是谁去谈,把局面拉回来,毛泽东到莫斯科,身份对等,桌上对话,把租借翻成归还,这个过程不是态度变了,是中国的底子变了,新的政府说话有分量,能跟斯大林坐下较量,1952年开始,港口和铁路陆续回到中国的账上。 那句态度摆出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殖民地,放在1945年说不出来,说了也不会被理,这是真相,没有实力的时候,签下去的是一张失血的纸,有了实力的时候,谈回来的是具体的主权和清楚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