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作为GDP突破4344亿元的四川第二城,绵阳身为科技强市却迟迟未通地铁。但从现实

作为GDP突破4344亿元的四川第二城,绵阳身为科技强市却迟迟未通地铁。但从现实条件来看,绵阳建地铁的可行性仍需理性审视。 首先是政策与标准的“门槛账”。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审批早已收紧,仅GDP超3000亿、市区常住人口超300万等硬指标还不够,更看重客运强度、财政偿付能力等核心条件。去年至今,全国仅成都第五期轨交规划获批,众多省会城市都在排队,4000亿级经济规模的绵阳暂不占优势。虽已摸到轻轨申报基础门槛,但政策收紧趋势下,获批难度极大。 其次是真金白银的“经济账”。地铁堪称“吞金兽”,建设期需耗费数百亿元,建成后每年还要数亿元运营补贴。对绵阳而言,这笔投入远超财政承受能力——2024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亿元,若倾斜过多资金建地铁,可能挤占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更急需的投入。更关键的是,目前绵阳城区仅早晚高峰特定路段短暂拥堵,整体交通尚通畅,暂未到非地铁不可的程度。 不过,绵阳的轨道交通布局并非毫无进展,而是走了更务实的“协同路”。官方已明确提出谋划争取S11成都至德阳市域铁路延伸至绵阳。这条线路若能落地,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市内地铁,却能让绵阳无缝接入成都都市圈轨交大动脉,既满足跨城通勤需求,又能助推成德绵一体化发展,为建设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注入动力 。 其实对市民而言,叫“地铁”还是“市域铁路”或许没那么重要,便捷通达才是核心需求。绵阳当下的选择,是避开盲目建地铁的风险,用更经济的方式拥抱轨道交通。待城市规模、客流需求与财政实力进一步匹配,“地铁梦”或许才会真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