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王朱柏被诬陷谋反,他点燃王府,骑着马冲入火海自焚而死。朱元璋儿子中,朱柏是最老实、最没有野心的,连他都不能幸免,这把其他藩王吓得够呛。 这朱柏啊,在朱元璋那一大堆儿子里头,确实是个挺特别的存在。你想啊,老朱家那些藩王,有的想着带兵打仗,有的整天琢磨着怎么享乐,可这位十二皇子,偏偏就爱关起门来读书写字,跟一帮文人喝茶论道,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清静。 他封地在荆州,那地方挺重要的,是个战略要冲。可朱柏去了之后,一点也不摆王爷架子,既不抢老百姓的地,也不强征民女进王府。他王府里头最多的就是书,整天不是读书就是写字,偶尔约几个当地有名的文人,在院子里摆上茶,一聊就是大半天。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亲自带着人去江边钓鱼,回来就在王府里煮鱼下酒,活得跟个闲云野鹤似的。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特别满意,常在朝堂上夸他:“老十二这孩子,性子稳当,做事有分寸,把荆州交给他,朕放心。”这话传出去,谁都知道湘王是皇上眼里的乖孩子。 可谁能想到呢,就是这么个与世无争的人,最后却落得那样凄惨的下场。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上了台。这年轻皇帝看着自己那么多叔叔各自拥兵自重,心里头直打鼓。他身边那几个大臣,齐泰、黄子澄他们,整天在他耳朵边吹风,说什么藩王势力太大,将来必成祸患。建文帝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就动了削藩的念头。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讽刺的——你削藩就削藩吧,总得找个由头,挑那些真有野心的下手不是?可建文帝他们琢磨来琢磨去,居然第一个就盯上了最老实巴交的朱柏。可能他们是这么想的:连朱柏这样的都能随便拿捏,其他藩王看了,还不吓得乖乖就范? 于是建文帝就派了个使臣去荆州,说有人告发湘王“谋反”,要带他回南京问话。这消息传到朱柏耳朵里,他整个人都懵了。自己平时连王府大门都不怎么出,怎么就谋反了?他府上的那些文人朋友也都傻眼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朱柏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哪是真的怀疑他谋反啊,分明就是新皇帝要拿他开刀,杀鸡给猴看。他坐在书房里,看着满屋子的书,苦笑着对身边人说:“我朱柏这一生,自问对得起天地良心,从来没做过什么亏心事。可现在……现在他们居然给我安了个谋反的罪名,这让我怎么说得清?” 那些日子,王府里愁云惨淡的。朱柏知道自己这一去南京,肯定是凶多吉少;可要是不去,那不就坐实了谋反的罪名吗?他左右为难,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最后那天,建文帝派的兵已经把王府给围住了。朱柏站在王府最高的阁楼上,看着外面黑压压的官兵,心里彻底凉了。他回到屋里,把一家老小都叫到跟前,跟他们说了自己的决定——他宁可死,也不能受这污名。 他先是把府里所有的藏书、字画,还有自己多年写的手稿,一件一件亲手堆在院子里。然后他换上了亲王的朝服,戴好了冠冕,整个人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这时候,王府外边已经能听见官兵撞门的声音了。 朱柏看了看陪伴自己多年的家人和仆从,苦笑着说:“我朱柏是太祖皇帝的儿子,如今皇帝要杀我,我无话可说。但我绝不能像囚犯一样被押赴京城,受那屈辱。”说完这话,他亲手点燃了堆在地上的书籍。 火苗一下子窜了起来,很快就引燃了王府的梁柱。这时候的朱柏反而平静下来了,他转身骑上自己最心爱的那匹白马,对着火海就冲了进去。王府里的人哭喊着想拦他,可谁也拦不住。他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连人带马消失在了大火中。 这个消息传开后,所有的藩王都吓坏了。尤其是燕王朱棣,他听说十二弟被逼得自焚而死,又惊又怒,在王府里来回踱步,对手下人说:“连老十二这样的人都活不成,咱们这些人还能有活路吗?” 朱柏这一死,就像在藩王们心里点着了一把火。以前大家还抱着侥幸心理,觉得新皇帝总不能把叔叔们都赶尽杀绝吧?可现在他们明白了,建文帝这是要来真的。这下子,原本还犹豫不决的藩王们都开始暗中准备,特别是朱棣,更是加紧了招兵买马的步伐。 说起来真是可悲,朱柏这辈子最怕的就是给朝廷添麻烦,最不想卷入权力争斗,可最后偏偏成了这场争斗中最惨烈的牺牲品。他用自己的死,给所有的藩王兄弟敲响了警钟——在皇权面前,哪怕你安分守己、与世无争,也未必能保全自己。 这把火烧掉的,不只是湘王府和金帛宝器,也不只是朱柏收集了一辈子的珍本古籍,更是朱元璋当年分封诸王时,那份“永镇四方”的美好愿景。从朱柏葬身火海的那一刻起,大明皇族内部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被彻底撕碎了。 后来朱棣起兵“靖难”,在讨伐建文帝的檄文里,还特意提到了朱柏的死,说他是“被奸臣所逼,含冤自焚”。这话固然有政治宣传的成分,但朱柏的死在朱棣心里留下的阴影,却是实实在在的。朱允玟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