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太深刻!加沙停火后,超过十万哈马斯,哈马斯家属与支持者该怎么办,才是最关键问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05 19:27:26

教训太深刻!加沙停火后,超过十万哈马斯,哈马斯家属与支持者该怎么办,才是最关键问题。2023年10月开战后,中东地区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收哈马斯难民。 这段教训要从1967年说起,当年埃及放弃对巴勒斯坦法塔赫的支持,40万巴勒斯坦军民涌入约旦境内。约旦国王侯赛因算得上仁至义尽,不仅接纳了这些难民,还给予他们公民权,允许参军从政,几乎是把他们当成了本国国民对待。 可这份善意没能换来和平,反而给约旦埋下了定时炸弹。法塔赫很快以约旦为基地重整武装,将这里变成了对抗以色列的前沿阵地。到1968年,他们越境袭击以色列的次数已超过100次,把约旦拖进了与以色列的直接冲突。 以色列军队随即展开报复,炮弹开始落在约旦本土,无辜民众惨遭牵连。这还不够,法塔赫又把矛头对准了国际社会,1968年接连劫持环球航空840班机、以色列航空426班机和253班机,制造了多起国际航空危机。 1970年的“黑九月”更是把约旦推向了崩溃边缘。法塔赫武装分子一口气劫持瑞士航空、英国航空和环球航空三架客机,强行将其迫降在约旦,最后竟当着全世界的面炸毁了客机。 这下彻底砸了约旦的招牌,游客吓得望而却步,投资者纷纷撤资,本就脆弱的约旦经济一落千丈,民生凋敝。此时的法塔赫早已不满足于“借地存身”,在约旦境内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国中国”。 他们手握武器,占据营地,不仅鼓动民众罢工,还四处扩张地盘。1968年起,约旦首都安曼的街头就时常响起枪声,昔日和平的都市沦为战场。要知道,约旦国王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裔,在伊斯兰世界享有极高威望。 可法塔赫根本不给半点情面,1968至1969年间,与约旦军队爆发的冲突就多达500余次。1970年,法塔赫索性在约旦发动大规模起义,试图夺取政权。叙利亚军队见状也趁火打劫,大举攻入约旦境内想分一杯羹。 腹背受敌的侯赛因国王走投无路,竟不得不放下身段哀求以色列出兵,才勉强打退叙利亚军队,稳住阵脚。可即便如此,法塔赫仍未收敛,不久后就暗杀了约旦总理塔尔,彻底撕碎了最后的和平希望。 1970年9月,忍无可忍的约旦国王终于下令军队围剿境内的法塔赫营地。这场血腥冲突据称造成数万人死亡,阿拉法特痛骂约旦制造“种族灭绝”,却选择性忽略了法塔赫此前的步步紧逼。 经此一役,法塔赫在约旦已无立足之地,1971年,残余军民仓皇逃入黎巴嫩,又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法塔赫的到来直接点燃了黎巴嫩内战的导火索。 他们延续了在约旦的做派,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不断袭击以色列,引发以色列多次大规模入侵。黎巴嫩国内的基督教派与伊斯兰教派也因巴勒斯坦问题彻底决裂,各派武装混战不止,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这场内战旷日持久,即便到了2025年的今天,黎巴嫩政府仍无法完全控制南部地区,昔日的“中东瑞士”变成了常年动荡的“火药桶”。这段历史如同烙印,深深刻在每个中东国家的记忆里。 接纳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及其家属,就意味着引狼入室,不仅可能被拖入与以色列的冲突,还可能面临境内势力割据、经济崩溃的风险。谁还敢重蹈约旦和黎巴嫩的覆辙? 这也是为何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后,即便加沙局势再惨烈,中东各国也始终对接收哈马斯相关人员讳莫如深。如今,随着哈马斯原则上同意美国提出的“20点和平计划”。 释放人质与停火谈判进入实质阶段,十万相关人员的安置问题更显紧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早已放话,无论通过外交还是军事手段,都要实现加沙“非军事化”,解除哈马斯武装。 哈马斯成员若留在加沙,面临的要么是解除武装后的未知命运,要么是持续的军事打击;可向外寻求庇护,又找不到任何愿意接纳的国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 有美媒称以色列已击毙超过2.5万名哈马斯成员,剩余人员被包围,这更让幸存者的处境雪上加霜。他们曾是加沙的抵抗力量,如今却成了无人敢要的“烫手山芋”。 家属和支持者更是无辜,却因身份关联被卷入这场困局,未来的生计与安全都成了未知数。这场困局也给国际社会提了醒:巴以问题的解决,从来不止于停火与撤军,更要正视冲突背后的人员安置与利益平衡。 当年约旦和黎巴嫩的悲剧,根源在于对武装难民缺乏有效的管控与疏导机制,任由其发展成尾大不掉的势力。如今若不能找到合理的安置方案,即便实现短期停火,未来仍可能滋生新的冲突隐患。 十万哈马斯相关人员的去向,考验着所有相关方的智慧。强行驱逐只会制造新的人道主义危机,放任不管则可能重蹈历史覆辙。或许,建立由国际社会监督的临时安置区。 推动哈马斯成员放下武器后回归正常生活,同时保障家属与支持者的基本权益,才是跳出困局的关键。

0 阅读:1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