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新婚3天的丈夫出征,苦苦等候72年后,她得知丈夫22岁就已牺牲,90

回忆只剩悲凉 2025-10-04 23:36:15

1929年,新婚3天的丈夫出征,苦苦等候72年后,她得知丈夫22岁就已牺牲,90多岁的她大哭:“我才知道他是英雄!” 说起池煜华这个人,很多人可能没听过,但她的故事搁在那个年代,搁在江西兴国县的山沟里,简直就是一出活生生的革命家庭剧。她生于1910年,那时候兴国还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为了还烟债,把九岁的她1920年初春就送到茶园乡教富村李家当童养媳。那户人家姓李,小儿子李才莲才六岁,两人就这样凑一对儿,从小一起长大。李才莲这孩子心眼好,从小就帮着池煜华干活,两人年纪差不多,慢慢就熟络起来。池煜华在家务活上没少吃苦头,但李才莲上学堂后,带回点书本教她认字,这在当时农村可不是小事。 李才莲这小子不是一般人,他1925年就偷偷进了共青团,1927年入党,年纪轻轻的,1928年就当上少共兴国县委书记。池煜华那时候还啥都不知道,两人1928年除夕办了婚事,按乡下习俗,简单得很。谁知新婚才三天,1929年正月初二,李才莲就收拾东西走了。他十五岁,已经是少共江西省委书记,得去参加兴国暴动。那场暴动挺成功的,李才莲从此就奔前线了,池煜华在家守着空屋子,挑起一家子担子。公公婆婆后来都因为瘟疫走了,她一个人扛着,替李才莲尽孝道,还安葬了后妈。家里就剩她和后来生的女儿,那女儿不满三岁就夭折了,她咬牙挺着,继续干活。 李才莲在前线混得风生水起,1933年升任苏区中央局少共书记。那年六月,池煜华听说部队在宁都七里坪附近,就拼了命赶过去,走了好几天山路,总算见着了丈夫。两人团聚了六天,李才莲给了她一面四方小镜子和一件白布褂子,让她等着他,说革命快成功了就回家。池煜华信了,回去后继续在家乡干妇女工作,当上茶园乡妇女部长,还去杨殷县委当巡视员。她组织姐妹们纺纱织布,支援前线,日子苦但她没抱怨。1934年,李才莲回兴国布置红军撤退的事,写了信让她去县城见面,她赶到时人已经走了,从此音讯全无。 红军长征北上后,李才莲留守中央苏区,和项英、陈毅他们打游击。1935年四月,在瑞金铜钵山突围战斗中,他带着部队冲锋,敌众我寡,年仅二十二岁就牺牲了。那时候国民党悬赏五千大洋买他脑袋,布告贴得到处都是。池煜华后来化装上山找人,看到布告后反而更认定丈夫没死,她觉得要是真死了,早通知了。牺牲后,组织一时没查清他家底细,也没及时告诉她。池煜华就这样守着,拒绝家族卖她出去,在区公所给人做饭,熬了十四年苦日子。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八月,解放军进兴国县,她守在队伍边上问了好几天,没见着人影,就去求组织帮忙找。 1950年,池煜华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学习,在材料上看到李才莲的名字,她急了,给毛泽东写信。信转到蔡畅那儿,蔡畅回话说会查,让她耐心等,安心干活。池煜华一看这信,更觉得丈夫在干啥机密任务,没死人。她继续工作,参加土改,当养猪模范,还得过十九张奖状,三八红旗手啥的都有。日子一天天过,她住着老土屋,家徒四壁,没电器,门槛都磨出坑来。她每天留碗筷,等人回家;清明放河灯,七月半多煮一碗饭;梳头用那面镜子,褂子叠好放炕头。八十年代末,美国作家哈里兹·索里兹伯尔来考证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发现李才莲下落不明,党史部门开始查。 查来查去,2001年左右,总算确认了李才莲1935年在铜钵山牺牲的细节。他率独立七团突围,枪林弹雨中倒下,战友抬他时已经没气了。组织人员上门告诉九十多岁的池煜华,她听着听着就哭了,手捂着脸,身体往前倾,茶杯都碰翻了,水洒一地。她喃喃说,我才知道他是英雄。之前她总拿着蔡畅的信争辩,说不可能死了,现在真相大白,她接受了,但那份等待的劲头,让人佩服。得知后,她缓过来,继续写日记,纸上满是李才莲三个字,字迹越来越抖,但没停过。村里变化大,她拄拐杖走路慢吞吞的,儿孙劝她搬新房,她摇头,就守着老屋。池煜华这辈子,没再嫁,没抱怨,革命年代多少人这样,家国大事搁小家后头。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回忆只剩悲凉

回忆只剩悲凉

回忆只剩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