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任性!”安徽,王先生嫌高速堵车太麻烦,灵机一动,竟然直接开直升机回老家,油费只要200多,300公里距离只要1小时20分钟。原来,王先生是教别人开飞机的,更狠的是,他妻子也开直升机回亳州老家。 国庆节,当无数人被堵在高速公路上,看着导航地图上深红色的长龙望眼欲穿时,安徽合肥的王教员一家,已经在云端之上,开启了他们的返乡之旅。这趟飞行在10月3日冲上热搜,半天就吸引了超过四亿人的目光。 这不仅仅是一个“酷炫”的故事。我们不妨把这次备受瞩目的飞行拆开来看,它其实是三张完全不同的面孔:一张是解决拥堵的终极效率工具,一张是普通人难以逾越的现实壁垒,还有一张,是折射着社会变迁与未来想象的镜子。 抛开所有的光环,这首先是一次极其聪明的出行选择。想象一下,地面上开车要忍受超过六个小时的龟速挪动,而他们在空中只用了一个多小时。更让人意外的是,这趟三百公里的飞行,单程油耗成本仅两百出头,比开车加油加过路费的近四百块钱还要划算,甚至比一家三口的高铁票都便宜。 当然,这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作为专业的飞行教员,王先生夫妇提前三天就向空管部门申报并拿到了航线许可。起飞前,他们要仔细研究气象数据,确保天气达标,还要对飞机进行一套严格到苛刻的检查。他们的航线,早已规划好要完美避开民航和军事管制的空域。 王先生自己也说,没什么优越感,这不过是职业带来的一个便利选项。飞机落地后,一家人立刻就去帮乡亲们搬玉米,机身上还贴着女儿喜欢的卡通贴纸。你看,当飞机褪去神秘感,它本质上就是一个更高效的工具,仅此而已。 然而,这种极致效率的背后,是一道普通人几乎无法翻越的高墙。首先就是钱。那架飞机,价值超百万;一张飞行执照,培训费就高达十几万;而他们家两架飞机,每年的维护开销加起来就要奔着二十万去。这笔账算下来,足以劝退绝大多数人。 钱还只是第一关。想飞上天,你得先过民航局那关。体检标准极为严苛,视力、听力稍有瑕疵就会被刷下来。然后是理论学习,航空法规、气象学……无数知识点需要啃透。即便拿到了执照,也不是一劳永逸,每年都得完成规定的飞行时长,参加复训并通过考核,才能保住飞行的资格。 所以,当我们羡慕那80分钟的潇洒时,也必须看到背后那条由资本、知识、汗水和严苛标准铺就的“隐形长梯”。 公众对这件事的反应特别有意思,就像一面镜子。有人满眼羡慕,称这是“避堵天花板”,恨不得自己也能马上体验;也有人非常冷静,迅速算出背后的惊人成本,感叹“终究是别人的生活”。这种羡慕与理性的交织,恰恰反映了我们对新生活方式的好奇、向往以及现实的焦虑。 更有趣的对比发生在网上和村里。当全网都在热议这家人时,王先生老家的乡亲们却早已习以为常,从最初的新奇围观,到现在甚至会拜托他“顺路带个急件”。一个在小圈子里已经“日常化”了的前沿生活方式,在大众视野里却依然是“奇观”。 其实,这样的“奇观”正在悄然变多。湖南永州有人开飞机回家,65公里的路程仅用15分钟,甚至还出现了“空中拼机”探亲的现象。国家对低空经济的政策也在持续放开,国产“小鹰-700”通用飞机预计今年就能拿到适航证,这都有望大大降低飞行的门槛。 说到底,无论是堵在高速上,还是飞在云层里,大家的目的都一样——回家。技术改变的只是抵达的路径,但那份归心似箭的情感从未改变。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几百块钱体验一次“共享飞行”会成为现实。 那一刻,远方镀着夕阳金边的机翼,与自家院子里亲人的笑声,或许将共同构成一幅全新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归乡图景。
为什么赡养老人这么难呢?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