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果想要打败中国,基本上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让中国先动手,侵占我们的领土,二是和中国打远程战争,但那也很可能失败,不过,中国一直坚持防守为主,绝不会先动手侵略别人,所以,这两种情况基本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我们不会输。 中国奉行的是“积极防御”战略,说白了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深深融入了从部队部署到外交决策的每一个环节。 在南海、台海这些热点区域,我们能看到中国军队展现出惊人的战略耐心,面对挑衅,反应精准而有节制,承受压力,反制有力但绝不主动升级,这种高度的自我克制,让“引诱中国开第一枪”的想法变得极其不现实。 那么,如果美国选择在远距离上和中国较量呢?结果可能同样不乐观。 美国多家智库的兵棋推演都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即使在最理想的设定下,美国也很难在西太平洋取得决定性胜利,原因在于,中国这些年精心构建了一套“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防御泡泡”,从东风快递到隐身战机,从卫星网络到网络战力,各种武器系统相互配合,使得任何外部力量想在中国周边动武,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要付出的代价。 比起西方军事思想中追求“决定性胜利”的传统,中国的战略思维有着独特的“时间观”,中国人更相信“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博弈,这种智慧来自于几千年历史的沉淀。 在中国人看来,大国兴衰是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尺度的进程,完全没必要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这种超凡的战略耐心,让中国能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保持冷静,不为短期的挑衅或压力所动摇。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常常被忽视,中美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试着“脱钩”就像要把连体婴儿分开,不仅痛苦,还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经济海啸,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意外地成为了维护和平的重要稳定器。 中国反复强调“和平发展”,这并非客套话,而是基于清醒的利益计算,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中国的繁荣离不开稳定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平,实际上就是在维护中国发展的根本利益。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跳出传统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维来看待中美关系,这场竞争与历史上任何大国博弈都不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两个都拥有核武器、经济深度依存、同时生活在全球化网络中的大国之间进行的竞争。 中国选择的道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崛起范式,不靠对外扩张和军事征服,而是通过内部发展和全球合作来实现复兴,这种模式特别有意思,它把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放在了比对外争夺更优先的位置。 说实话,美国战略界有些人还在用20世纪的剧本解读21世纪的现实,试图把中国塞进“挑战者”或“守成者”的简单标签里。 但现实要复杂得多,中国在某些方面维护现有秩序,在某些方面寻求改革,美国既是秩序的守护者,有时也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 在技术革命重塑战争形态的今天,传统的军事优势正在被重新定义,网络战、太空战、智能战争新型冲突打破了地理界限,让“远程”和“近程”的区分变得模糊,单纯依靠地理屏障获得安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构建基于相互尊重的国际秩序才是长久之计。 中国战略文化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在现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告诉我们,最高明的战略不是如何打赢战争,而是如何避免战争,最强大的力量不是能摧毁对手,而是能让对手失去开战的理由。 中美关系的未来,不该被简化成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两个大国完全有能力共同探索出一条新的相处之道,该竞争时竞争,该合作时合作,既维护各自的核心利益,也关照人类的共同命运,这条路肯定不好走,但却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探索的方向。
美媒:美国正在遭中国第2次冲击,比十几年前的第1次要猛烈得多!纽约时
【9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