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唯一败绩[送心] 罗永浩和西贝的这场风波,起因是他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某些菜品使用预制食材,却没有在菜单上明确标注。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消费者反馈,但事态发展远超预期。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方式加速了事件升温,他不仅公开表示要起诉罗永浩,还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消费者参观。这个决定看似坦诚,实际上让更多细节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随后有网友在参观后厨时拍摄到,部分食材的包装上标注着较长的保质期。这些照片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引发了关于餐饮行业使用预制食材是否需要告知消费者的广泛讨论。 从时间线看,罗永浩2023年在直播中提到这个问题时,措辞相对克制,主要表达的是“预制菜本身不是问题,但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这个表述很难被直接反驳,因为它触及的是信息透明度而非产品质量。 贾国龙在回应中强调,西贝使用的是“工业化生产的半成品”而非“预制菜”,并列举了食材的加工流程和品控标准。但这种解释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很难获得优势,因为普通消费者更关心的是结果而非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议背后反映出餐饮行业正在经历的转型。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大型连锁餐厅为了保证出餐效率和口味稳定,普遍采用中央厨房配送模式。 但消费者对此的接受度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就没问题,也有人觉得花同样的价钱,更愿意选择现场烹饪的菜品。关键在于,这个选择权是否真正交给了消费者。 罗永浩在这个事件中展现出的策略特点值得观察,他很少纠缠于具体的菜品质量问题,而是将讨论焦点转向更宏观的“消费者知情权”。这种话题设定方式让企业很难找到有效的反击角度。 回看他过去的几次公开维权,无论是2011年针对西门子冰箱的维权,还是2019年锤子科技陷入困境后坚持还债,共同点都是选择了一个容易获得公众支持的立场。即使具体细节存在争议,但大方向上很难被质疑。 这次与西贝的冲突也遵循类似的路径,当贾国龙指责罗永浩的行为“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范畴”时,反而坐实了对方“为消费者发声”的形象。这种反击在传播上处于劣势。 对餐饮企业来说,这个案例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场景,当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消费者对你的服务提出质疑时,传统的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可能完全失效。因为对方要的不是一顿免单或一句道歉,而是在公共空间里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永浩的影响力也不是无往不利。他创办的锤子科技最终黯然退场,进入直播带货领域也经历了不少争议。2022年他的直播间因为某款产品的宣传问题被罚款,说明流量优势无法替代专业能力。 目前国内餐饮行业对预制菜的标注并没有统一的强制性规定,部分城市的市场监管部门要求餐厅在菜单上注明,但执行情况参差不齐。这为类似争议留下了空间。 从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出发,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一盘标价88元的酸菜鱼,和一份15元的预制速食产品在原料上相差不大,那么这个价格差异是否合理?消费者是否应该在点餐前就知道这个信息? 这场风波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不少餐饮从业者私下表示,行业内使用预制食材已是常态,但公开谈论这个话题的很少。因为一旦披露细节,很可能面临消费者的心理抵触,即使产品本身没有质量问题。 现在看来,罗永浩和贾国龙的这场交锋,短期内不太可能有明确的胜负。但它确实推动了一个议题进入公众视野,在外卖和连锁餐饮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者是否有权知道盘中食物的真实来源? 网友神评: “能让老罗这种逻辑鬼才都崩溃到扇自己耳光,星巴克这套杯型规则真是绝了!” “服务员坚持原则没错,不然出了事谁负责?” “搞了半天是罗老师自编自导的消费心理学实验啊,这波演技我给满分!” “虽然是段子,但确实精准戳中了咱们平时点单时的困惑,罗老师是懂营销的。” “罗哥,你现在去星巴克到底怎么点单?”、“哈哈哈,所以最后是合作赚钱治愈了所有‘恩怨’吗?” 看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你是觉得老罗当年较真得对,帮消费者说出了心声?还是认为这就是个娱乐段子,不必太过认真?或者你对老罗和星巴克最后的“和解”有什么独到见解?
贾国龙现在估计最讨厌的,不是罗永浩,也不是于东来,而是拿了6000万的华衫!
【38评论】【15点赞】
Mr_
老贾预制食材和调料,到门店混在一起加热,所以不服,他没明白不是纠结预制菜定义,而是做了还不承认,还给顾客上课普法,有钱了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