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预算制度先天地“容易断粮” 美国宪法把“钱袋子”完全交给国会。每年10月1日新财年开始前,国会须通过12部常规拨款法案,否则政府就失去合法支出依据。法案过不了,只能临时“续命”(Continuing Resolution);续命案再被否决,就触发1981年司法部对《反超支法》的强制解释——除保卫生命财产的核心岗位外,其余一律关门。程序门槛高、时间死、无自动“兜底”预算,等于把“断粮”按钮常年放在桌面上。 2. 三权分立 + 两院分治 = 谈判对象太多 总统、众议院、参议院三方任何一方不同意,预算就难产。更麻烦的是,众议院435人、参议院100人,党内还有派系,只要有一个关键少数派“掀桌”,就能让拨款案瞬间流产。制度本意是制衡,结果在极化环境下变成“相互否决”。 3. 政治极化把预算谈判变成意识形态擂台 近二十年,两党在医保、移民、赤字、税收等议题上立场趋近“零重叠”。议员发现,用“让政府关门”做边缘策略(brinkmanship),反而能逼迫对方让步——1995年克林顿与金里奇、2013年茶党阻击奥巴马医保、2018年特朗普要求边境墙,都是把“关门”当谈判筹码。选民越分裂,政客越不敢妥协,预算就成了党争的“人质”。 4. “短期续命”成瘾,结构性改革被无限推迟 自1976年现行预算程序生效以来,国会仅4年按时完成拨款,其余年份都靠临时决议“续命”。一次次临时补丁,让议员失去提前协商的动力,也把真正的财政改革拖成“死线前的午夜狂奔”。当续命案也谈不拢时,关门就成了固定剧情。 制度设计提供了“可关门”的杠杆,政治极化给了“敢关门”的动机,预算流程的繁琐提供了“常关门”的场景——三重力量叠加,把政府“停摆”变成了美国独有的政治周期秀。
1.预算制度先天地“容易断粮” 美国宪法把“钱袋子”完全交给国会。每年
深度老高
2025-10-01 21:36:03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