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销售额。但这账得反过来算:中国市场的肥肉一旦被吐出来,这些美企还能去哪儿找下家? 中国市场的分量,光说“大”太笼统,2025年《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里就有实锤数据:这7万家美企在华砸的真金白银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这笔钱可不是买股票能随时套现的,全变成了厂房、生产线、物流网络和本地团队,是实打实的“沉没成本”。 更关键的是回报,每年6000亿美元的销售额摆在那,平均利润率还能到9%,这比很多美企在本土3%到5%的利润率高出一大截,等于中国市场在给这些企业“贴钱造血”。 别以为这只是数字好看,中国市场的独特性才是真的没法替代。先说消费规模,十几亿人口里光中产阶级就有好几亿,不管是高端汽车、电子产品,还是母婴用品、健康服务,需求都像海绵一样能吸水。 就拿高端家电来说,美企在华卖一台高端冰箱的利润,比在欧洲卖两台还多,这就是消费力撑起来的底气。而且中国消费者还特别认创新,美企有个新技术、新产品,先拿到中国市场试水,既能赚口碑又能调产品,这种“试验场+大市场”的双重价值,去哪找第二家? 更别说中国已经织好的产业链网了。很多美企早把核心供应链扎根在了中国,零件从本地采购,组装在本地完成,当天生产的产品第二天就能送到经销商手里,物流成本比从美国本土运到欧洲还低三成。 要是真撤走,要么得花几年时间在别的国家重建供应链,要么就得承受零件断供、成本暴涨的后果。 之前有家美国科技公司试过把生产线迁到东南亚,结果光零部件运输延迟就导致订单交付慢了两个月,客户全被日韩企业抢走了,这还是小打小闹的调整,要是7万家企业一起动,供应链得乱成一锅粥。 再琢磨琢磨“下家”的事,全球能拿出跟中国比肩规模的市场本来就没几个。欧洲市场是发达,但人口刚过7亿,还分成几十个国家,语言、法规、消费习惯全不一样,想铺开市场得挨个国家啃,成本高还见效慢。 印度人口是多,但有效消费群体还不到中国的一半,而且政策说变就变,前阵子还突然加征电子产品关税,美企进去纯属碰运气。东南亚更别提了,市场是在涨,但高端需求跟不上,卖低价产品赚不到钱,卖高端产品没人买,完全是“高不成低不就”。 那些喊着“撤走”的人,怕是忘了中国还在不停开放。这两年中国陆续取消了不少外资准入限制,还专门帮外资企业解决供应链堵点、政策对接这些实际问题,《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里都写了,快一半的美企把中国列为全球前三的投资目的地,这说明企业自己比谁都清楚该选哪。 真要是因为关税战硬撤,等于把自己的阵地拱手让给欧洲、日本的竞争对手——你前脚走,宝马、索尼这些企业后脚就会把生产线挪过来,抢占渠道、绑定供应商,等美企想回头,市场早被瓜分干净了。 说白了,6000亿美元销售额只是表面,中国市场给美企的是“利润+增长+创新”的三重保障。关税战要是真逼得美企撤走,丢的不只是眼前的收入,更是未来十年的增长空间,毕竟全球再没有第二个市场,能同时拿出这么强的消费力、这么完善的产业链和这么稳定的发展预期。到时候别说找下家了,能不能保住现有市场份额都得打问号,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到底的买卖。
卢麒元先生认为,10月2日通胀重启,美将股债双杀,锁死流入的资本后陷入滞涨,全球
【10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