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很弱?那是虚幻!实际上1978年以前,中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很强大。大家30年饿着肚子,拼死拼活攒出来的轻重工业,都已经相当强大。 袁隆平教授的高产稻等一系列农技成果,也快要出来了。八十年代中国化肥工业崛起后,已经饿不着咱们中国人了。那几十年地球上,真的比综合实力成长快的,也就是日本和咱们。 1953 年开始的 “一五” 计划,苏联援建的 156 个项目里,光军事工业就占了 44 项。什么概念?相当于把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坦克、飞机生产线直接搬到中国。长春一汽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时候,印度还在满世界买二手车呢。 更绝的是三线建设,从 1964 年到 1980 年,国家砸进去 2052 亿真金白银,占全国基建总投资的 40%。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当时全国一半的家当都押在了大西南大西北。 结果怎么样?攀枝花钢铁基地硬是在荒山野岭里建成了,成昆铁路在 “地质博物馆” 里凿出了钢铁大动脉,现在的绵阳科技城、汉中飞机城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底子。有人说那时候老百姓生活苦,可没有这些 “傻大黑粗” 的重工业,今天的中国拿什么跟美国人在芯片、大飞机上掰手腕? 再看看军事工业。1964 年罗布泊的那声巨响,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美国用了 7 年,苏联用了 4 年,咱们只用了 2 年就从原子弹跨到氢弹。更绝的是核潜艇,1970 年 “长征一号” 下水的时候,西方国家根本不相信中国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造出这玩意儿。 还有导弹,东风二号甲导弹从立项到 “两弹结合” 试验成功,只用了两年时间,比美苏都快了一倍。这些东西可不是花架子,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时候,尼克松特意嘱咐他:“别小瞧中国人,他们手里的核武器够我们喝一壶的。” 有人说那时候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搞这些 “高大上” 有什么用?这就叫 “战略眼光”。1970 年代中国一口气引进了 13 套大化肥装置,单套就能年产 30 万吨合成氨。啥概念?相当于给全中国的农田打了一针 “兴奋剂”。 再加上袁隆平 1973 年搞出的杂交水稻,到 1976 年全国推广的时候,粮食亩产直接翻了一番。这就好比一场接力赛,重工业是第一棒,化肥和种子是第二棒,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第三棒,三棒接好了,中国人才能彻底告别 “饿肚子” 的历史。 最可气的是那些说 “改革开放前工业基础薄弱” 的人。1952 年到 1978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1.4%,其中重工业更是高达 13.8%。钢铁产量从 1957 年的 535 万吨涨到 1978 年的 3178 万吨,发电量从 1952 年的 73 亿度涨到 1978 年的 2566 亿度。 这相当于用 26 年时间跑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路程。更厉害的是,咱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飞机大炮到化肥农药,从钢铁煤炭到电子元件,几乎所有工业门类都实现了从无到有。这就好比盖房子,改革开放是在已经建好的地基上精装修,要是没有前面几十年打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再豪华的装修也得塌。 当然,咱们也不否认那时候有困难。但困难和落后是两码事。三线建设的工人们住帐篷、啃窝头,却在山沟里造出了核潜艇;科研人员在罗布泊喝盐碱水,却搞出了原子弹。这种 “勒紧裤腰带搞建设” 的精神,才是中国真正的 “隐形资产”。 现在有些人总喜欢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这就好比让小学生去做高考题,做不出来就说人家 “笨”。要我说,没有昨天的 “笨”,哪有今天的 “聪明”? 最后再送某些人一句话: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今天中国能在 5G、高铁、新能源这些领域领跑世界,根子就在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工业底盘。 那些试图否定这段历史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咱们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谁要是敢在历史问题上耍花招,咱们就用实实在在的成就打回去!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