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俞孔坚坠机遇难,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北大教授俞孔坚坠机遇难 ------

科海群星谱 2025-09-28 03:14:41

北大教授俞孔坚坠机遇难,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北大教授俞孔坚坠机遇难 ------------------------------------ 昨天,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传来—— 北大建筑与景观学院和土人设计创始人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时,因飞机坠落不幸遇难。 这位深刻影响未来人居理念的人物,永远长眠在他所热爱的自然之中。 人居学科由建筑、规划、景观三大方向构成。我学建筑和规划,求学与工作的这些年,与俞老师和景观学科有过不少交集: 学生时代,我曾去北大旁听过他的课,也多次聆听他的讲座; 从事城市数据研究时,在他主办的《景观设计学》杂志发表过几篇文章; 受邀到土人设计讲座时,还曾在他办公室短暂交流。那是一间如热带雨林般的空间,满是植物,生机盎然,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他长眠在世界最大的热带湿地——这是命运的呼应,也是令人唏嘘的浪漫。 改变行业的人 俞孔坚提出过“大脚美学”“海绵城市”“反规划”等备受争议的概念。具体技术内容和表达方式,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我最尊重他的是,不迎合主流审美,而是努力唤醒公众和掌权者: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全新的价值观。 正如他在《生存的艺术》中引用佐佐木的话——景观设计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另一条通向肤浅装饰。他选择了前者,哪怕道路艰难。 他的作品至今仍是行业的座标: 中山岐江公园:开启了工业遗产和旧厂房保留的新风气; 秦皇岛汤河公园:一条红飘带,以最小干预的生态极简主义融入城市。 他的设计强调生态功能与公共性,重视工农业遗存与自然修复,而不是追逐装饰性的“美”。他几乎以一人之力,把“生态”与“平民性”注入整个行业的价值体系。 永远的坚持 如今回望,俞老师留下的不仅是作品与理论,更是一种坚守: 在浮华的时代,坚持自然,坚持生态,坚持公共价值,坚持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本需求服务。 他走了,但他种下的理念,会在行业的土壤中继续生长。 纪念俞孔坚教授。 长眠于自然,归于自然。

0 阅读:6
科海群星谱

科海群星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