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警告埃及:撤下中国导弹,停止用雷达照射以色列战机。 自1979年《戴维营协议》签署后,西奈半岛长期处于非军事化状态,但2023年加沙冲突升级后,埃及面临两难:80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向拉法口岸,若开放边境可能引发极端势力渗透。 以色列战机频繁越境打击加沙,甚至波及埃及边境哨所。传统美制装备的无力感愈发明显——现役AN/TPS-80雷达对F-35的探测距离仅18公里,而以色列战机常在30公里外发射精确制导炸弹。 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5月。埃及突然宣布暂停接收美国F-35战机,转而从中国采购JY-27A反隐身雷达和歼-35隐身战机。测试画面显示,这套系统在350公里外精准锁定模拟F-35目标,其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追踪200个目标,抗干扰能力远超美制装备。 更致命的是,它可引导霹雳-15导弹在150公里外发动攻击,比以色列“箭-3”反导系统的拦截距离多出40公里。 埃及的军事转型直接戳中以色列的软肋。红旗-9B防空系统部署后,其260公里射程覆盖以色列南部1/3领土,包括内盖夫核设施和迪莫纳空军基地。 俄罗斯专家分析指出,该系统配备的HT-233相控阵雷达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同时拦截8-10个目标,若与JY-27A雷达组网,将形成覆盖地中海东岸的防空网。 以色列空军不得不调整战术:F-35I战机取消低空突防任务,转而依赖GBU-72钻地弹进行远程打击,但这种5吨重的炸弹需空中加油机支援,而霹雳-15导弹恰好能击落加油机。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技术主权。中国出口的武器系统不存在美国可操控的“后门”,埃及军方测试显示,红旗-9B的火控系统完全由本地操作员控制,以色列无法通过电子战干扰其运行。 这种“不可控性”让以军想起2024年叙利亚战场的一幕:俄制S-400系统在电子干扰下瘫痪,而中国JY-27V雷达却在450公里外锁定F-22战机。技术代差的逆转,让以色列首次面临“被技术封锁”的风险。 埃及的军事转向并非孤立事件。沙特在2025年迪拜航展上公开考察歼-35战机,阿联酋要求将俄制S-400系统与中国雷达组网,甚至卡塔尔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军购。 这种多元化趋势背后,是中东国家对美国武器“政治附加条件”的反弹——美国曾以“人权问题”卡着不给沙特导弹,而中国不仅提供技术转让,还开放LY-80防空系统源代码供升级改造。 以色列的警告实质是霸权思维的暴露。其要求埃及撤走导弹的逻辑,如同“强盗闯入民宅后要求主人放下菜刀”。 但现实是,埃及通过技术合作获得的经济收益已填补80%的战争损失,开罗街头中国无人机专卖店排起长队,而苹果专卖店门可罗雀。这种市场选择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具说服力。 目前埃及态度强硬,称“领土遭袭即等同宣战”,而以色列的威胁能否奏效取决于三个变量:美国是否施压埃及让步、中国是否继续提供技术升级、阿拉伯国家是否形成防务联盟。 值得关注的是,埃及海军已部署052D驱逐舰,其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达1000公里,完全覆盖以色列海岸线。这种“非对称威慑”正在改写中东军事规则。 这场冲突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多极化时代,任何国家的安全都不能寄托于他国承诺。埃及用红旗-9B守护领空,以色列用F-35维护霸权,而中国技术输出成为破局关键。 当隐身战机遇上反隐身雷达,当美元结算让位于人民币,中东的天平正在向技术自主的一方倾斜。大家如何看待这场“技术与霸权的对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在“福建”号航母成为世界首次使用电磁弹射器完成五代机弹射后,外国军迷貌似眼神都变
【9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