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 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早些年,中国航空工业刚起步,西方技术封锁卡得死死的,没办法,只能找俄罗斯买发动机。 那会儿,像AL-31这样的涡扇发动机,帮中国歼-10、歼-20这些战机迅速上了天,空军现代化迈出一大步。 时间一长,中国不满足于当买家,开始搞逆向工程,憋着劲儿研发自己的发动机。 到2023年,WS-10“太行”系列已经能批量装备,有些性能甚至超过了俄罗斯的同类货色。 不过,实话实说,中国在高温合金、单晶叶片这些核心技术上,还是有点吃力,发动机寿命和推重比跟美欧比差了一截。 俄罗斯的联合发动机公司看在眼里,明白中国这短板一时半会儿还补不上,但也知道,这不过是时间问题。 乌克兰冲突后,西方制裁把俄罗斯航空工业逼到墙角,原本靠欧洲、美国的供应链全断了,伊尔-96、图-204这些宽体机生产线几乎停摆,PD-35的研发资金也捉襟见肘。 这时候,向中国卖PD-35,简直是一条活路,这款发动机推力高达35吨,专为C929这种远程宽体客机设计,省油、噪音低,性能靠谱。 俄罗斯工业部长也公开说过,准备直接供货给C929项目,这不仅能回笼资金,还能保住几千名工程师的饭碗,更关键的是,这能盘活俄罗斯的生产线。 过去几年,中国给俄罗斯出口了不少微电子、机床,帮他们稳住军工生产,现在,俄罗斯卖发动机回来,算是平衡贸易,顺便还能通过合同加点技术咨询、联合测试的条款,保住自己在供应链里的话语权,不至于被中国快速“抄作业”。 但俄罗斯可不光是图眼前这点好处,他们对中国航空动力的短板洞若观火,也正因为这点,才更愿意加码合作。 中国的WS-15发动机现在已经装上歼-20双座型,推重比不错,但耐用性还得磨,平均无故障时间大概只有西方F119的七成左右。 俄罗斯早年卖苏-35时,就怕技术泄露,严格卡着关键数据,如今,他们愿意供PD-35,是因为他们算准了,中国短时间内还攻不下重型发动机的所有难关。 C929项目本来是中俄一起搞CR929的延续,后来俄罗斯退出联合开发,改当供应商,这里面有盘算:给中国提供成熟动力,帮C929按时首飞,俄罗斯的PD-35就能借机拿到全球适航认证,未来在国际民航市场分杯羹。 要知道,现在宽体机市场被波音787和空客A330neo垄断,俄罗斯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当跳板。 从中国这边看,接下PD-35也是个务实选择,航空工业的规划里,发动机国产化是大目标,但重型发动机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动辄15到20年,烧钱上百亿。 CJ-2000虽然已经搞定核心机测试,但推力验证和适航认证还得等几年,如果全靠自己,C929首飞可能得推迟到2030年以后,引进PD-35,能保证2028到2029年按时飞起来,不让项目掉链子。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已经跟俄罗斯签了合作备忘录,从设计到测试全链条对接,这不是单纯买技术,而是各取所需:中国出市场和资金,俄罗斯给成熟平台。 长远看,中国动力短板的破解,还得靠材料科学的突破,比如陶瓷基复合材料和3D打印叶片,这些中国已经从实验室走到小批量生产。 俄罗斯估计得很准,等中国彻底攻克这些,合作就能从“买-卖”变成“一起创”,比如搞适用于北极航线的混合动力系统。 2025年后的中俄航空合作,估计会从依赖走向共创,这不光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战略眼光的体现,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合作比对抗更能走得远。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俄副总理:或向中国提供重型发动机》
中天专家:原来以为电磁弹射很难,因为美国的福特号航母,测试3年5个月。而福特级的
【25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