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 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外相崔善姬将于9月27日至30日访华。 选择9月底这个时间点进行访问,背后有着精妙的外交考量。此时联合国大会刚刚闭幕,各国外交议程进入新周期,而美国2024年大选选战正酣,美国对外政策处于敏感期。中朝选择此时加强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外部干扰。 更值得关注的是军事层面的时间巧合。9月26日,美韩海军在黄海举行联合反潜演习,而朝鲜则向日本海方向试射了短程弹道导弹。 这种"行动对行动"的对抗模式,凸显了半岛局势的紧张程度,也使得崔善姬的北京之行更具紧迫性。 崔善姬作为朝鲜首位女性外相,其晋升反映了朝鲜外交系统的专业化趋势。她长期参与朝美谈判,精通英语,熟悉国际规则,这与传统朝鲜外交官形象有所不同。这种人事变化暗示朝鲜可能调整对外策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增强外交灵活性。 从崔善姬的履历看,她曾参与2018-2019年的朝美河内会谈,对国际制裁体系有深入研究。此次访华,可能寻求在制裁框架内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探讨人道主义物资交换等可行方案。 2025年的中朝关系呈现出双重特性:一方面,双边贸易额受疫情影响仍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另一方面,战略协作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朝贸易额仅为28.5亿美元,较2019年下降约40%。 但战略层面的需求正在上升,朝鲜劳动党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进"路线,需要外部经济支持;而中国面对美日韩三边军事合作的强化,也需要维护东北亚战略平衡。这种相互需求为双边关系注入新动力。 崔善姬此次访华,正值美国加速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系统之际。9月20日,美国陆军在菲律宾部署"堤丰"导弹系统,射程覆盖中国东南沿海。这种战略挤压必然促使中朝加强战略沟通。 朝鲜问题已日益融入中美战略竞争的大框架。美国试图通过强化延伸威慑,将日韩更紧密地纳入其印太战略;而中朝则需要防止半岛问题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支点。这种大格局决定了中朝协调的必要性。 虽然联合国制裁仍然有效,但中朝可能在以下领域寻求合作突破:一是人道主义物资交换,中国可扩大对朝粮食援助规模;二是边境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丹东-新义州口岸通关效率;三是民生项目合作,如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非敏感领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朝旅游合作的可能性。疫情前中国游客占朝鲜外国游客的八成以上,若能有限度恢复旅游交流,将为朝鲜带来急需的外汇收入,当然,这需要谨慎把握制裁边界。 崔善姬访华之际,朝鲜核问题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朝鲜已完成战术核武器的实战部署,但面临国际社会更严厉的制裁;美国坚持"完全、可验证、无核化"目标,但缺乏有效施压手段。中国可能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如分阶段放松制裁等过渡性安排。 一个可能的方向是推动"双暂停"倡议更新版:朝鲜暂停核试验和远程导弹试射,美韩暂停部分联合军演。虽然各方立场仍有差距,但崔善姬访华至少为探索新方案提供了机会。 韩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示"密切关注中朝外长会晤",显示出首尔的焦虑。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则强调"希望任何对话都不损害地区稳定",反映东京的谨慎态度。而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乐见邻国间对话",显示俄中在半岛问题上的协调态势。 地区反应的分化体现了东北亚格局的复杂性,中朝走近可能促使美日韩三边加强协调,但同时也会激发韩国战略自主的讨论,因为尹锡悦政府不愿完全沦为美国战略的棋子。 对中国而言,半岛政策需要精妙的平衡:既要维护中朝传统友谊,又要避免过度刺激美韩;既要推动无核化进程,又要考虑朝鲜合理安全关切。王毅外长此次邀请崔善姬,正是这种平衡艺术的体现。 中国可能借此次会晤传递双重信息:对朝方,劝说其保持克制,避免过度挑衅导致局势失控;对美方,展示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影响力,促使美国重视中国的调解作用。 崔善姬访华后,有三个时间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10月10日朝鲜劳动党成立纪念日,朝鲜可能展示新型武器装备;二是11月美国大选结果出炉,新政府对朝政策将明朗化;三是12月中朝纪念重要历史节点,双边可能宣布新的合作项目。 崔善姬的北京之行,标志着半岛问题重新回到地区议程的中心位置。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朝鲜问题不再是一个孤立议题,而是联动东北亚乃至整个印太战略格局的关键变量。 中朝外长会晤的价值,不仅在于讨论具体议题,更在于向各方展示:在美国强化同盟体系的同时,地区国家也在构建新的合作网络。这种动态平衡,将决定未来东北亚的安全架构。 信息来源:朝鲜外相崔善姬将访华 2025-09-25 17:12·中国新闻网
就在刚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 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朝鲜
红楼背疏影
2025-09-26 16:10:22
0
阅读: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