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终于不装了,直接给全球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他警告说资产估值太高,

波览历史 2025-09-26 14:46:52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终于不装了,直接给全球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他警告说资产估值太高,泡沫吹得有点离谱。 这话一出,意味着以前那种靠印钱就能躺着赚钱的日子,彻底结束了。   9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商会的活动上,把以往模糊的政策信号拧成了清晰的警示。   他直言从市盈率、市净率等核心指标看,当前股票估值已站在历史高位,这番表态距离美联储9月完成年内首次降息仅过去一周。   一边释放宽松流动性,一边敲碎“估值安全”的幻想,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绝非简单的风险提示,更像是在给全球资本划下红线:靠印钞堆砌的虚高资产价格,再也不能无节制膨胀。   鲍威尔的直白背后,是美国资本市场“虚胖”的现实。截至9月19日,苹果、谷歌等美股科技“七姐妹”总市值突破20.7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但这种增长更多依赖估值抬升而非盈利支撑。   以英伟达为例,其动态市盈率飙升至180倍,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微软峰值估值的两倍多,而公司近半年的营收增速已从60%回落至25%,盈利与估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   更隐蔽的风险藏在未上市科技领域,OpenAI、SpaceX等私营科技“七姐妹”总估值达1.3万亿美元,一年间翻了一倍,这些企业大多缺乏稳定现金流,估值逻辑完全依赖“技术前景”的想象,与当年互联网泡沫中“烧钱换市场”的套路如出一辙。   这种“概念驱动型估值”早已显露脆弱性。今年4月,小米智驾系统因传感器故障引发事故,此前资本市场为其智能汽车业务赋予的3000亿估值,在事故曝光后一周内蒸发450亿,股价跌幅达15%。   这一事件与当前科技股泡沫的本质相通:都是将未成熟、未落地的技术,提前兑现为“确定性资产”。   鲍威尔此时发声警告,正是看到这种估值逻辑正在向整个市场蔓延,对冲基金用20倍杠杆追逐AI概念股,信用利差收窄至2007年金融危机前水平,市场对风险的敏感度已降至危险区间。   鲍威尔的矛盾表态,实则是美国经济“两难困境”的折射。   一方面,9月美国非农就业新增人数降至15万人,为2023年以来最低,失业率微升至3.8%,若不通过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承压,而2026年总统大选临近,就业率直接关系选民预期。   另一方面,2020年以来的量化宽松留下大量流动性,这些资金未流入实体经济,反而集中涌入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经济疲软但资产狂欢”的反常局面。   鲍威尔试图在“稳就业”与“防泡沫”间找平衡,却陷入更尴尬的境地:降息消息刺激杠杆资金进一步加仓科技股,他的警告反而被部分投资者解读为“短期风险释放后的入场信号”,市场与政策的错位加剧了波动隐患。   美国基建短板的暴露,更让科技泡沫失去“安全垫”。   全球80%的AI训练依赖美国电网,而德州电网今年夏季因极端高温多次出现负荷预警,7月曾因供电不足临时切断部分数据中心电力,导致OpenAI的GPT-6模型训练中断36小时。   这种“技术狂飙与基建脱节”的矛盾,正在制造系统性风险。   AI企业动辄投资千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但其能耗需求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而美国电网改造进度滞后,2025年计划投入的电网升级资金仅为数据中心建设成本的1/5。   这种“重技术轻基建”的发展模式,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或供应链波动,高估值的科技资产将瞬间失去支撑。   全球资本已用实际行动逃离这种“矛盾市场”。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7月日本机构净卖出151亿美元美国国债,创2008年以来最高纪录,作为全球最大美债持有国之一,日本的抛售行为具有风向标意义。   这些流出的资金并未闲置,而是通过沪港通集中增持A股硬科技企业,宁德时代、中芯国际单月获外资净买入超100亿元,背后逻辑清晰。   相较于美国“概念驱动”的高估值资产,中国硬科技企业有实体产业支撑,估值更具安全边际。   市场新赛道的崛起,也在分流泡沫领域的资金。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台风期货”,对冲基金通过预测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和强度获利,上市首月交易量突破10万手。   俄罗斯用小麦出口配额换取乌克兰黑海港口使用权,推动“粮食期货+港口权益”的新型贸易模式。   SpaceX虽靠星链广告位拍卖获得短期收益,但其火箭回收技术多次失败,市场对其估值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这些变化表明,资本正在从“虚高概念”流向“实体价值”,那些仅靠印钱支撑的泡沫资产,正在失去吸引力。 鲍威尔的警告不是“终点”,而是全球资本市场重构的“起点”。靠印钱躺着赚钱的时代落幕,本质是资本回归“价值创造”的必然。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