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连续两天出手,130万吨大豆运往中国,特朗普这次又败了一局。2025年9月2

全球秒报君 2025-09-26 12:59:43

中方连续两天出手,130万吨大豆运往中国,特朗普这次又败了一局。2025年9月22日有英国媒体报道,中国突然向阿根廷大量采购大豆,第一批就采购了整整10个货船,加起来大约65万吨。到24日英媒,称中国的订单比前一天又加了10船,进口总量已经达到130万吨了。 同时,阿根廷总统米莱宣布从22开始,阿根廷出口的大豆不再征收26%的出口税,也就是出口零关税,意味着大豆价格大优惠。 根据阿根廷媒体的报道,两国签订单之后,阿根廷现在1900万吨大豆库存就不愁销路了,能帮助农民提供长期的收入。 有一个大背景是,最近两周,阿根廷国内货币价格突然飞速贬值,央行3天内紧急抛售11亿美元。美国说对阿根廷进行金融财政支持,但估计是口惠而实不至。 结果中阿签订大豆订单后,美国确认为阿根廷背刺了美国,抢了美国豆农的订单。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战略自主性的提升、南美农业出口国的崛起,以及美国传统农业霸权面临的挑战,其意义远超越个别政治人物的得失。 中国年进口大豆超亿吨,这一庞大需求曾是美国农业出口的支柱。 然而,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进口多元化战略,并非出于短期政治博弈,而是基于长期供应链安全的考量。 一方面,中美关系的波动性使过度依赖单一来源的风险凸显;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物流瓶颈等因素也要求中国必须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大豆产能扩张,恰好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替代选项。 此次中国转向阿根廷,不仅是简单的“货比三家”,更是中国全球农业布局的落子。 阿根廷米莱政府取消大豆出口税,降低贸易成本,符合市场规律,而非简单的“政治合谋”。 中国对阿采购的迅速增长,体现了其灵活调整进口渠道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长期的投资布局——中国早在多年前已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技术合作等方式深度参与南美大豆产业链。 因此,中国的“牌”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长期战略积累的结果。 美国大豆出口的困境,折射出其农业模式的结构性问题。 特朗普政府虽试图通过政治施压挽回市场,但美国农业的竞争力正面临双重挑战: 一是南美国家凭借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持续扩大产能;二是美国国内政治将农业出口“武器化”,反而削弱了其市场信誉。 豆农的“自信”源于历史惯性,但全球市场已非美国一家独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阿根廷的指责(如“背刺”)暴露出其心态的矛盾:既希望维持全球农业主导权,又难以接受竞争者的正常崛起。 阿根廷降低出口税是主权范围内的经济决策,旨在刺激本国农业出口,而非针对美国。 这种“美国中心主义”的叙事,恰恰说明其未能适应多极化贸易秩序的现实。 阿根廷总统米莱常被贴上“亲美”标签,但此次大豆贸易合作显示,其政策更倾向于务实经济主义。 削减大豆出口税可直接提振阿根廷农业收入,缓解经济压力,这与意识形态无关,而是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 中国市场的开放为阿根廷提供了关键出口,这种互利合作恰恰是全球化本质的体现——贸易流动遵循经济规律,而非政治阵营。 米莱的“拆台”之说,实为过度政治化的误读。 在全球贸易中,国家利益优先于意识形态联盟,阿根廷的选择证明了这一点。 这也提醒世界:新兴经济体正通过灵活的外交和贸易策略,在大国博弈中寻找自主空间。 大豆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缩影:单一中心结构正被多节点网络替代。 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其多元化策略将持续推动全球供应链重组;南美国家则通过资源整合提升议价能力;美国若不能调整其贸易政策,仅靠政治施压恐难挽回颓势。 这一过程中,贸易流动更趋市场化,政治干预的边际效应递减。 大豆贸易的转折点已揭示一个趋势:基于绝对霸权的旧秩序正让位于多元共生的新规则。 但这场变革不会止于农产品。未来,矿产资源、新能源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等战略领域,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权力转移? 当各国愈发重视供应链安全与自主权,全球化的下一张“牌”将如何打出?或许,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0 阅读:54
全球秒报君

全球秒报君

每日更新,国际新闻不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