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这个人的性格比较极端,这点在翁同龢的日记里有过记载。光绪和翁同龢聊天,每每聊到鸦片战争的屈辱,光绪就非常生气。有时候光绪大哭,有时候会暴力毁坏身边的物品。 光绪不是一个理性冷静的政治操盘手。他的情绪常常走在理性前头,这一点在戊戌变法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急于求变,希望通过维新让大清摆脱积弊,但他既没有政治经验,也缺乏有效的行动资源,身边既无强势的改革盟友,更无稳定的制度支持。 当他发现自己推动的变法一步步被慈禧架空、断裂时,他的情绪反复和心理崩溃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很多人来说,光绪的“极端反应”像是一个情绪化的年轻人对理想破灭的反扑,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深度焦虑。 从制度层面来看,光绪的权力始终被慈禧所制约,他的皇位实质上更像是装饰品。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朝政大权长期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需要经过太后批准才能决定大事。 这种局面下,他虽然有改革的热情,但没有实际的执行力。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想要推动变法,基本等于逆天而行。 情绪崩溃并不是软弱,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之后无处安放的愤懑与焦虑。他不是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绪,而是知道即便再怎么控制也无法改变局势,于是干脆放弃隐藏,情绪就成了他最后的表达方式。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观察光绪的行为,或许能发现一些线索。他不是那种从小被放养、自由成长的人。 他的成长路径是高度受控的,童年时期就被慈禧钳制,接受的是一种非人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他没有正常的亲密关系,也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他对国家的认同感来自于书本和师长的灌输,而不是亲身经历,这种“纸上爱国”一旦遇到现实的冲击,很容易出现认知失调。 鸦片战争的屈辱不是他亲历的,但被反复灌输之后,他对这段历史的情绪反应远超常人,这种过度反应本身就说明他缺乏对现实政治的理性认知。 而翁同龢在光绪身边的角色,也很值得玩味。他既是帝师,又是朝臣,他对光绪是有期待的。他在日记中提到光绪的情绪失控,并没有流露出太多鄙夷,反而是种复杂的无奈。 他可能意识到,这个年轻皇帝确实有志向,但志向和能力之间的落差,如同千里马被困在槽栏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光绪的情绪失控,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整个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后就进入了一个自我怀疑和制度崩塌的阶段。 旧的思想还在苟延残喘,新的思想尚未扎根,制度混乱、官僚腐败、外敌环伺。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是一个情绪稳定的皇帝,也不一定能力挽狂澜,更何况是一个从小被控制、缺乏自我锻炼的年轻人。 而翁同龢的日记也好,其他朝臣的记载也罢,其实都在从不同角度为我们保留下了一个真实的光绪,一个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人性挣扎的皇帝。
光绪这个人的性格比较极端,这点在翁同龢的日记里有过记载。光绪和翁同龢聊天,每每聊
沈言论世界
2025-09-25 17:44:30
0
阅读:65
不做帅哥
就是个亲王,没有权力过渡,那有机会积累经验!再则,明清对亲王的洗脑约束,早己是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