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烟花秀误伤蔡国庆#【#愤怒的子弹误伤的代价#】当愤怒的“子弹”飞出枪膛,

大皖新闻 2025-09-25 15:14:14

#蔡国强烟花秀误伤蔡国庆#【#愤怒的子弹误伤的代价#】当愤怒的“子弹”飞出枪膛,它不会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只会伤害每一个挡在路上的人。

近期,一场在世界屋脊引爆的烟花秀,引发了舆论热议。蔡国强自称这是为了“致敬自然”,是现代版的“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这个词一下子戳中了公众的神经。用它来形容一场破坏了高原净土的烟花秀,许多人瞬间“破防”了。这份对其“傲慢”的愤怒,本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故事的走向,却比烟花本身更荒诞。舆论的炮火鬼使神差地“炸”错了家门,将那位用《365个祝福》温暖了一代人的歌手蔡国庆,卷入了漩涡中心。

一夜之间,蔡国庆的社交媒体评论区沦陷了。许多不明就里的质问和谩骂,像潮水般涌来。“你不好好唱歌到处放烟花,还不道歉!”“为什么放烟花,好好唱歌不行吗”……

蔡国庆就这么结结实实地背上了一口从天而降的“黑锅”。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这句网络玩笑话,成了他糟心的现实。

那么,这颗呼啸而至的“流弹”是如何产生的?

在回答之前,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上一次完整读完一篇长文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因为某个热点事件而感到怒不可遏,是不是只用了不到30秒?

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今,一个热搜的诞生,不过弹指一挥间。

但代价是什么?代价是我们的耐心和思考能力,正在被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无情地吞噬。情绪取代了事实,成了网络世界里的“硬通货”。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思考被压缩到极致。看见标题,涌起情绪,找到人名,开火。多一秒的迟疑,似乎都是对流量的不尊重。

于是,当愤怒的洪流寻找宣泄口时,“蔡国强”与“蔡国庆”,这两个在发音上高度相似的名字,也就引发了“走火”。

蔡国庆的遭遇并非孤例,类似的“张冠李戴”式误伤近年来并不罕见。

比如,因为同名娱乐圈女主陷入争议,花样滑冰运动员陈露无辜“躺枪”;演员郑爽出事后,另一位老演员大郑爽惨遭“围攻”。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为博眼球,竟将与著名演员重名的落马官员作为新闻标题,刻意制造耸人听闻的效果。这些事件说明,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真相往往成为牺牲品。

比误认更可怕的,是算法为我们打造的“焦虑圈”。你有没有发现,无论在哪个平台,你刷到的视频都惊人地相似,而且全是你爱看的、认同的内容?女性刷到的,常常是“女人管钱旺三代”;男性刷到的,往往则是“女人只会败家”;孩子刷到的,是父母必须无条件地爱;老人刷到的,是儿女不孝,唯有靠自己。

算法迎合你、复制你,最终用你喜欢的内容,为你打造了一座看似舒适、实则封闭的牢笼。在“楚门的世界”里,我们都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无比委屈,而别人总是不可理喻。互联网本应拉近我们,如今却让各个群体变得孤立,谁也看不上谁。

为此,近期中央网信办启动了“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行动,将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作为重点。

当苛责一切成为网络风气,当“无名火”总能被轻易挑动,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充满“流弹”的舆论场中。在这里,每个人都可能因名字相似、照片误用,甚至因无端猜测而成为下一个目标。

所以,真正的“清朗”,离不开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网络空间,在每一次义愤填膺的转发和评论前,不妨多一秒的“慢思考”,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让自己免于“误伤”的关键。(安徽时评)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菲菲

菲菲

2
2025-09-25 17:45

SB多了,热搜不够用了

FZR

FZR

2
2025-09-25 17:00

愤怒的网友欠蔡老师365个道歉!

用户88xxx86

用户88xxx86

1
2025-09-25 16:52

主要还是广大人民群众跟蔡国强不熟,蔡国庆熟啊,打字母头直接就出来了“~”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