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的春旱来得猝不及防,都江堰畔的泥地已裂出指宽的缝。 诸葛亮踩着晨露赶来时,堰官正领着民夫在江心掏淤,见了他慌忙跪拜,手里还攥着半截断木标尺。 “往年清淤凭经验,今年水浅,怕是掏过了头。”堰官声音发颤。诸葛亮蹲下身,指尖划过河底的卵石,忽然指着远处:“去把府里那方青条石抬来。” 亲兵很快搬来青石,他接过刻刀,在石上细细凿刻。阳光爬上石面时,“深不逾丈,浅不减六尺”八个字已嵌在石上,下方还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 “埋在宝瓶口左侧,今后岁修就按这石尺来。”他擦了擦汗,又道,“再设个堰官专司此事,春三月必来核查。” 民夫中有人低声嘀咕:“丞相管着北伐大事,怎还管这掏泥巴的活计。”诸葛亮听见了,反倒笑了:“军粮从哪来?从这灌区的稻田里来。这石尺准一分,成都平原的收成就多一成。” 这时有信使来报,南中太守送来了新织的蜀锦,还有孟获的书信,说部落里的孩童已学会种稻。 诸葛亮摩挲着石尺上的刻度,想起去年南征时,见当地百姓仍用刀耕火种,便让农官带着稻种和曲辕犁去传授技艺。如今想来,这石尺与犁铧,原是一样的用处。 他起身时,见堰官正小心翼翼地扶着青石入坑,忽然补充:“刻上‘丞相府监制’,若有偷懒虚报的,依《蜀科》处置。” 堰官连声应下,民夫们也挺直了腰杆,凿石埋尺的声响在河谷里传开。 归途中,参军马谡追上他,递上北伐的粮草清单:“都江堰灌区的税粮占了大半,有这石尺在,今年的军粮该不愁了。” 诸葛亮望着漫向天际的田垄,轻声道:“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急不如稳。这石尺定的是淤深,更是民心。” 后来那方石尺在都江堰立了近两千年,岁岁春汛时,总会有人想起建兴六年的那个清晨,诸葛丞相蹲在堰头,把治国的心思,一笔一划刻进了青石里。
建兴六年的春旱来得猝不及防,都江堰畔的泥地已裂出指宽的缝。 诸葛亮踩着晨露赶来
璐璐评历史
2025-09-25 08:39: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