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昂撒和犹太之间的决裂吗?英国带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带头承认巴勒斯坦国。其实这三个国家的主体民族都是昂撒人,过去的五眼联盟,就是一个以昂撒人为主体民族的英联邦国家的联盟,只不过这里面新西兰是个小透明,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存在感而已,也不太掺和国际上的事务。 2025年9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相继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决定不仅在外交层面引发强烈震荡,更像一枚石子投入中东这潭浑水,掀起层层涟漪。 这是一次“反水”,还是一次重新布局?是道义回归,还是战略下注?答案,远比表面复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联邦三国在巴以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沉默的盟友”,他们支持“两国方案”,但在具体政策上却几乎完全与美国步调一致,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选择性失明,对巴勒斯坦的处境保持战略冷漠。 然而,2023年以来,加沙冲突升级、平民伤亡剧增,成千上万的画面和数据通过社交媒体进入全球公众视野,战争的“可见性”前所未有地提高,道义的压力也逐渐压垮了传统的外交沉默。 英联邦三国的转向,既是对国内民意的回应,也是对过往外交惯性的反思,特别是以英国为代表,其学界、媒体、宗教界乃至保守派内部,都对加沙局势表达了越来越明确的不满。 外交上的表态,往往滞后于社会情绪的临界点,这次也不例外,但若将这一举动解读为“道德觉醒”,未免过于理想主义,事实上,这是一次极为现实主义的外交调整。 英国在脱欧后始终面临“影响力衰退”的焦虑。斯塔默政府上台后,一直在寻找恢复英国国际角色的突破口。 中东问题恰恰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欧美对巴以立场分裂加剧的背景下,英国可以通过“道义主张”重塑其外交话语权。 这两个国家近年来移民结构剧变,穆斯林人口显著增长,年轻一代对种族正义和人道主义议题高度敏感。 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正在成为政治风险而非资产,对巴勒斯坦的承认,不仅是对国际法的呼应,更是对选民情绪的主动疏导。 过去,中东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地面,如今,舆论与信息已成为冲突的“第五维度”,2025年巴以冲突中的“叙事战”格外激烈,社交媒体成为各方拉锯的主战场。 以色列借助强大的媒体网络与公关系统,持续构建“反恐”的正当性框架,巴勒斯坦则借助现场视频、平民伤亡数据、国际志愿者报道,塑造“受害者”形象; 西方公众成为这场信息战的评审团,而非旁观者,英联邦三国的政策转向,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信息战胜利的一部分,不是巴勒斯坦赢得了战争,而是赢得了叙事。 承认巴勒斯坦国虽然不意味着实际建国,但在国际法上具有深远意义,主权承认意味着未来对任何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审查门槛提高,国际刑事诉讼的可能性上升。 特别是ICC对战争罪、种族清洗的审查,多边机制中,巴勒斯坦的发言权与行动力将获得实质性增强。 这也意味着,未来以色列若继续对巴勒斯坦领土进行军事打击,将面临越来越多“已承认国”的外交追责压力。 尽管拜登政府在2024年大选中败北,特朗普重返白宫,但即便是共和党也无法忽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政策的逐渐疏离,美国的铁杆盟友开始“各自为政”,让华盛顿的压力倍增。 法国、比利时、瑞典、葡萄牙等国正在密切观察英联邦三国的决定,如果巴勒斯坦承认潮演变为“西方主流行为”,欧洲可能在2026年议会换届后出现更多类似表态。 巴勒斯坦问题早已成为“全球南方”的情感共识,非洲、亚洲、拉美的大多数国家长期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而西方国家的转向,正是对这种“多数共识”的迟到回应。 英联邦三国的举动或许会促使全球外交重心逐渐向“多数派”靠拢,当前的中东格局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双向失控”。 美国正在撤离中东战略重心,但又被以色列牢牢绑定,区域国家如沙特、伊朗、土耳其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中国、俄罗斯则在以不同方式进入中东,一边是“一带一路”的经济整合,一边是外交与安全的多边协调。 英联邦三国承认巴勒斯坦,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旧秩序的终结,一个没有美国主导、没有单一霸权、充满变量的中东,正在成形。 这不是昂撒世界与犹太社群的决裂,也不是对以色列的简单背叛,它更像一场迟来的外交现实主义回归,是对长期不对称态势的微调。 历史不会因一次“承认”而立刻改变方向,但它可能是那枚打破沉默的石子,是那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未来的巴以格局,也许仍充满伤痛与博弈,但至少,我们看见了一丝可能性的曙光。
卡塔尔的反击超乎美以认知,如果完美实现目标,那么中东格局将彻底改变,以色列将非常
【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