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联合创始人哈桑·优素福的儿子摩萨布·哈桑·优素福表示,巴勒斯坦国永远不会存在,因为它是一个“人为的构造”,他发表上述言论之际,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承认巴勒斯坦建国,而联合国委员会则指责以色列在加沙犯下种族灭绝罪。 摩萨布这个人可不简单,他以前是哈马斯的人,后来又成了以色列国家安全局(辛贝特)的合作者,他2010年写了本书叫《哈马斯之子》,里面讲了自己怎么从激进分子变成和平主义者的,但这次他说的,可不仅仅是“转变”那么简单,直接质疑了巴勒斯坦建国的合法性。 摩萨布的话为啥能引起这么大反响?因为它直接戳中了巴以冲突里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谁说了算,也就是叙事权的争夺。 支持他的人说,他作为“叛逃者”,比谁都清楚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政治结构的毛病,反对他的人呢,就骂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给以色列的占领政策打掩护。 其实,摩萨布的观点也不是独一份儿,中东研究里就有这么个少数派说法,说现代巴勒斯坦民族意识其实是20世纪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跟犹太民族那几千年的历史比起来,它确实显得更“人为”,但这种学术观点一到公共领域,就立马被简化成政治武器了。 联合国那边指责以色列可能犯下种族灭绝罪的时候,摩萨布选择这时候发声,可不是巧合,他觉得,国际社会的这种谴责,正好证明了巴勒斯坦议题被“工具化”了——阿拉伯国家拿它转移国内矛盾,西方左派拿它当反殖民的象征,哈马斯这些组织呢,就靠一直抵抗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但摩萨布这种解构主义的看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不管历史怎么来的,现在约500万巴勒斯坦人想要民族自决,这可是个不容忽视的政治现实。 就像捷克作家昆德拉说的,民族的命运往往始于“被误解的词语”,巴勒斯坦建国就算有人为因素,也不能否定它的现实性。 2024年以来,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越来越多,看着像是外交上的胜利,其实背后问题多多,这些承认大多就只是个象征,没改变被占领土的现状,也没能阻止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 摩萨布的质疑,就像是指出了皇帝没穿衣服——没有实际主权、领土不连续、经济不自主的“国家”,到底是个政治实体,还是个精神安慰? 更有趣的是舆论场的反应:西方媒体把摩萨布捧成“觉醒的叛逆者”,阿拉伯世界骂他是“被蛊惑的叛徒”,很多巴勒斯坦年轻人呢,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着更复杂的态度——他们既烦哈马斯治理得一塌糊涂,也不完全认同摩萨布那种极端解构民族认同的看法。 摩萨布的言论为啥值得深思?不在于他历史判断得对不对,而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后真相时代国际政治的某种病态,我们总爱把政治实体简单分成“天然”和“人为”的,但这种二元对立,可能就是个认知陷阱。 其实,哪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没点人为因素?以色列建国不也靠了联合国181号决议这些国际法文件吗?但这并不影响它生存权的正当性,关键啊,不在于“是不是人为”,而在于这种建构能不能回应特定人群的真实命运共同体意识。 更得小心的是,摩萨布这种解构言论,在现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很容易被简化成地缘政治的工具,以色列右翼拿他的话当证据,否定巴勒斯坦建国的合法性,这样一来,他原本可能有的批判性思考,反而被消解了。 真正的启示可能是:我们需要一种超越“真国家/伪国家”二元论的政治伦理——既能看出所有民族主义叙事的历史局限性,又不否定集体认同的现实政治意义。 巴以冲突的出路,可能不在于争论谁的历史叙事更“真实”,而在于能不能构建一个包容性身份认同的政治框架,就像数学家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说的,任何一个足够复杂的系统,都没法在自身内部证明其完整性,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可能需要跳出双方现在的叙事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找突破。 这种思考不是为哪一方说话,而是想在意识形态的废墟上,找找可能被忽略的共识基础:不管历史怎么写,活在当下的每个人,对尊严、安全和未来的渴望,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中东彻底变天!以色列最怕的一幕,还是发生了!以色列在加沙的杀戮还在持续!在经过
【18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