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辞去了驻菲律宾大使的工作,并且意味深长的留下了一句:“希望中菲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早日重回正轨”的临别赠言。 9月16日,当中国海警在黄岩岛附近执行例行巡航时,菲律宾却集结了十多艘公务船,分批进入中国领海,中国海警多次劝离并警告,但对方视若无睹。 上午十点,菲方编号3014的公务船突然冒险调整航向,直接冲向中方执法船只,这一举动不仅挑衅意味明显,而且带有严重的危险性,也使原本僵持的局面骤然升级。 菲律宾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菲律宾政府近期正深陷国内矛盾,抗议不断,经济停滞,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在民众愈发不满的情况下,执政当局将焦点转移到南海,用对中国的强硬姿态营造一种外部“敌人”的存在,从而转移内部压力。 除了国内压力,美国近年来不断强化“印太战略”,把菲律宾视作牵制中国的重要前沿。 依仗着与美国的军事合作,菲律宾产生了可以倚靠外援、在南海频频挑衅的错觉,撞船事件发生后,美国很快站队,表示所谓的“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并表态支持菲律宾,这更助长了菲方的冒进行为。 但中国并没有被这一系列挑衅激怒,中方船只既有能力采取更强硬手段,但并未选择碰撞或直接拦截,而是使用水炮进行驱离,既有效控局,也避免了局势失控。 这种冷静克制,既展现出捍卫主权的决心,也体现了不让矛盾进一步升级的态度。 随后,中国海警迅速公布了录像,完整还原事实过程,直接捅破了菲律宾试图营造“受害者”形象的幻想。 表面上看,两国在海上摩擦频繁加剧,但实际上,在经贸领域,两国关系仍有坚实利益纽带。 中国长期是菲律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每年贸易额数百亿美元,菲律宾大量农产品依赖中国市场出口。 同时,中方企业在基础设施和交通项目上的投资,切实推动了当地就业,可见,合作带来的收益是实打实的,但如今却因为频繁的挑衅,被人为制造的争端所掣肘,这种自相矛盾的局面也凸显菲律宾政策的摇摆。 在这种背景下,黄溪连大使的辞任就显得尤为微妙,他长期为推动中菲合作奔波,但最终在关系急转直下之际离开岗位,而新任大使尚未到位,也让人对下一步的外交走向充满疑问。 中方政策一贯明确:愿意推进合作,但前提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南海主权是底线,不容挑战。 未来的走向,现在取决于菲律宾的选择,若继续借外部力量在南海冒险,最终将损害自身发展;如果能回到合作轨道,则不仅能修复关系,也能让经济受益。 黄大使的那句临别叮咛,似乎就是在提醒菲律宾“重回正轨”。
菲律宾成第二个尼泊尔,变天在即,马科斯找了只替罪羊但为时已晚。马科斯找的替罪羊-
【6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