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得防着巴基斯坦?说实话,巴基斯坦可能比越南还危险,因为他们很多人接受的是西化教育,很有可能倒向西方。 巴基斯坦和西方走得近,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打建国起,美国就是它的“老大哥”,1954年加入美国牵头的《东南亚条约组织》,1955年又加入《巴格达条约》,妥妥的“西方阵营小跟班”。 军队更是“亲美重镇”:从战斗机到运输机,从通信设备到战术装备,巴军的主力武器几乎都是美国货,这种合作不仅是买装备,更像是一种“战略绑定”,美国教巴基斯坦怎么打仗,巴基斯坦则替美国在南亚“看场子”。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的年轻人越来越“西化”,2022年,去英国、澳大利亚留学的巴基斯坦学生超过10万人,其中不少是政商界、军方的“未来之星”。 他们学成回国后,有人进了政府部门,有人进了大企业,甚至成了政策制定者。 比如前总理伊姆兰·汗,牛津毕业,执政时力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改革,虽然最后碰得头破血流,但他的例子说明:西化精英的影响力,正在渗透到巴基斯坦的决策层。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城市里,好莱坞电影、西方流行文化、社交媒体上的“自由价值观”正席卷年轻一代,卡拉奇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国家的传统舞蹈叫什么,但对美国说唱歌手的歌词倒背如流。 这种文化认同的转变,让他们的政治立场变得难以预测,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西方价值观和传统信仰冲突时,他们会选哪边?没人能打包票。 支持“巴基斯坦危险论”的人,最爱拿菲律宾当例子,2016年之前,菲律宾是美国的“铁杆小弟”,在南海问题上跟中国对着干。 但杜特尔特上台后,菲律宾突然“转向”,和中国搞经贸合作、建基础设施,甚至公开批评美国“双标”,美国急得直跳脚,又是给军事援助,又是给经济贷款,但杜特尔特就是不买账。 但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不一样,首先,巴基斯坦的位置太关键,它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国家,也是美国在南亚遏制中国、牵制印度的“战略支点”。 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渗透,比对菲律宾深得多:从军事合作到经济援助,从教育交流到文化输出,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影响力网络”早已织得密密麻麻。 巴基斯坦的经济长期“靠人施舍”,尤其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这种“经济命脉”被美国攥在手里,巴基斯坦的政策空间就被严重压缩。 2024年初,巴基斯坦参议院否决了一家中企的煤电项目,转头把合同给了美国公司,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施压的结果,经济依赖,成了美国拉拢巴基斯坦的“杀手锏”。 尽管有风险,但中巴关系的“铁杆”属性可不是吹的,从历史看,两国经历过太多考验:1965年印巴战争,中国紧急给巴基斯坦送装备;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国通过“围魏救赵”牵制印度,帮巴基斯坦争取战略空间。 2008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倾全国之力援助中国,甚至搬空了战略储备帐篷,这些“患难见真情”的经历,让两国形成了超越地缘政治的深厚友谊。 从现实看,中巴经济走廊是两国合作的“压舱石”,截至2025年,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超过254亿美元,建了高速公路、电厂、港口等基础设施,直接创造了19万多个就业岗位。 瓜达尔港的启用,让巴基斯坦有了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喀喇昆仑公路的升级,让中巴陆上互联互通更便捷,这些合作成果让巴基斯坦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跟中国合作,能赚到钱、能过上好日子,这种民意基础,比任何“精英立场”都牢靠。 从未来看,两国正在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2025年8月,巴基斯坦总理访华,双方签了《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5-2029年)》,明确要在政治、经贸、安全、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 这相当于给中巴关系上了“保险”,就算未来巴基斯坦出现亲西方的领导人,他也不得不考虑:切断和中国的合作,等于失去印度洋的出海口、失去中巴经济走廊的就业岗位、失去中国的市场和技术支持,这些代价,巴基斯坦承受得起吗? 说实话,巴基斯坦的“西化精英”确实有倒向西方的风险,但这种风险被夸大了,地缘政治不是“选边站”的游戏,而是利益、价值观、历史记忆的复杂博弈。 更重要的是,中巴关系的“铁”,早就超越了个人或政党的利益,从军队到民间,从政府到企业,两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就算未来巴基斯坦出现亲西方的领导人,他也不得不权衡:切断和中国的合作,等于自断一臂——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事,谁敢轻易干? 当然,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得加强和巴基斯坦军方、政界的战略沟通,确保双方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一致;更得保障在巴中国公民和项目的安全,让合作没有后顾之忧。
为何说中国得防着巴基斯坦?说实话,巴基斯坦可能比越南还危险,因为他们很多人接受的
掘密探索
2025-09-22 14:50: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