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石光银种植的6万亩林场变成为生态林场,严禁砍伐和售卖,这一规定让石光银亏得血本无归,每年还得倒贴几十万,就在他看不到希望时,转机悄悄出现了! 对石光银来说,沙子这东西,从他记事起就不是风景,是仇人,1952年,他出生在陕西定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四大壕村"。 六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黄风将他卷入半空,等家人历尽艰辛找到他时,小小的身影已被风沙带到几十公里外的内蒙古。 同去的小伙伴却再未归来,永远消失在了茫茫黄沙中,这段童年阴影,在他心中种下了对抗沙漠的种子。 为了逃离死神般的黄沙,他的家人辗转搬迁了九次,却始终无法摆脱流沙的追逐,每一次重建家园的希望,都被无情的沙浪吞噬,年少的石光银在一次次的逃离中暗自立誓:这辈子,就跟沙子硬磕到底。 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个人承包荒沙治理,当时已是农场场长的石光银,做出了让全村人震惊的决定:他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将家中84只羊和1头骡子全部变卖,凑足三万多元,毫不犹豫地与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了三千多亩荒沙地。 村里人都摇头叹息,认为他疯了,他主攻的"狼沙窝",是当地出了名的"生命禁区",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多度,烫得鸡蛋都能煮熟。 冬天又冷至零下40度,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霜,恶劣的自然条件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这个不自量力的人类。 第一年的尝试几乎以彻底失败告终,种下的树苗在一场风沙过后,九成都被掀翻埋没,第二年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又有八成的树苗枯死在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一起干活的乡亲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劝他放弃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石光银的倔强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他没有退缩,而是背着干粮,跑到榆林,甚至远赴北京向林业专家请教,他学来了乔木与灌木混合种植的技术,掌握了搭建沙障的方法。 回来后,他带领剩下的人,日夜不停地工作,硬是筑起了800多公里的沙障,像铁链一样将流动的沙丘锁住。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狼沙窝"的树苗成活率奇迹般地达到了九成,那些曾经嘲笑他的村民,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给坚强者出难题,1998年,国家政策调整,他辛辛苦苦种下的六万亩林地被划为生态林,禁止采伐。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让绿色资产瞬间变成了烫手山芋,不仅无法变现获利,每年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 面对这一挑战,石光银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意识到,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征服"层面,必须寻求更高层次的共生之道。 他开始大胆探索林下经济,在树林间养牛、养猪、养羊,昔日仅用来挡风固沙的树木,摇身一变成了致富的绿色屏障。 他还办起了饲料厂、育苗基地,开发马铃薯和辣椒种植,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就这样,他将一片不毛之地,转变为生机勃勃的聚宝盆,带领一千多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将沙区人均年收入提升到了一万元以上。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绿水青山"确实能够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 然而,命运似乎总要用最沉重的方式考验最坚韧的灵魂,2008年植树节,一个他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他的儿子在从银川调运树苗的路上遭遇车祸,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为之奋斗的土地上。 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他将对儿子的全部思念,倾注到了治沙事业中。 每一棵新栽下的树苗,都仿佛是对逝去生命的最好纪念,这片浸染了亲人鲜血的沙漠,从此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沙漠,不再是单纯的敌人,也不仅仅是经济合作的伙伴,它成了一座家族的精神丰碑,一个三代人必须共同守护的神圣誓言。 从一个被黄沙夺走伙伴的孩童,到征服"死亡之海"的狂人,再到将绿色信念融入血脉的先驱,石光银用毕生精力制服了沙漠,如今,25万亩黄沙已变绿洲,那片曾经的“坏水”,正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1998年,石光银种植的6万亩林场变成为生态林场,严禁砍伐和售卖,这一规定让石光
论史家
2025-09-22 09:27:2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