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斯大林,身高只有1米65,却是高加索的悍匪,尽管如此,他英俊潇洒,体魄健硕,为了筹集资金,劫掠银行、绑架勒索都游刃有余,更是娴熟于冷兵器斗殴、暗杀等手段。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朱加什维利,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家里一贫如洗,父亲是个鞋匠,酒后总是乱发脾气,母亲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唯一的儿子身上,这样一个家庭环境,注定让斯大林很早就学会了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也许正因为从小见惯了家庭暴力和贫困,他长大后就养成了一种极其坚韧甚至冷酷的性格。 小时候的他身形瘦小,身高只有一米六五,脸上还因为小时候得过天花留下了疤痕,这样的外表让人很难把他和后来的超级大国领袖联系在一起,可命运就是喜欢开玩笑,往往把最沉重的责任压在那些看起来最不起眼的人身上。 母亲希望他能成为一名神父,于是再怎么省吃俭用也要把他送进教会学校,斯大林在学校里的成绩一度非常好,圣经倒背如流,老师们都觉得这个孩子前途无量,可他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偷偷摸摸读起了各种禁书,马路对面的旧书摊上,马克思、雨果、普希金的书,什么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思想一旦被点燃,就再也关不住了,到神学院毕业前,他已经完全不把宗教当回事,因为宣传革命思想,他很快被学校开除了,从此,他的人生彻底转了弯,一头扎进了革命的洪流。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高加索地区,沙皇的统治让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斯大林并不是那种只会写文章喊口号的理论家,他更是个实干家,革命需要钱、需要武器、需要人手,这些东西光靠空想是得不到的,他和同伴们干脆直接“没收剥削者的财产”,其实就是抢劫银行和绑票,他们策划并执行了多起银行劫案,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1907年,当时,斯大林和他的伙伴们在第比利斯制造了一起轰动全城的抢劫案,把大量钱款送到了国外,为布尔什维克运动提供了关键的经费,这些行动血腥、暴力,甚至引发了党内许多人的强烈反感,但正是这些“脏活累活”,让斯大林在党内逐渐站稳了脚跟。 对于权力,斯大林有着近乎本能的敏锐,他不像托洛茨基那样善于演讲,也不像布哈林那样擅长写作,但他非常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下去,他天生就有一种领袖气质,能够团结一批铁杆支持者,沙皇的警察数次将他逮捕,但他总是想方设法逃脱,十多年里,他被捕七次,流放六次,越狱五次,每一次都让他变得更加坚韧和狡猾,西伯利亚的严冬和监狱的铁窗,没有把他打垮,反而成了他成长为真正“钢铁战士”的熔炉。 在流放地,他没有被困苦击倒,反而利用有限的条件继续读书、思考,他发展出一套复杂的情报联络方式,通过暗号把革命情报从偏远的西伯利亚传递到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他善于观察每一个细节,并利用身边一切资源为己所用,这段流亡生涯,也让他对人性和权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逐渐对身边的人产生了极强的不信任感,只相信自己和手里的权力。 在个人生活上,斯大林同样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无奈,年轻时,他的第一任妻子因为疾病早早离世,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革命的动荡使他无力照顾儿子,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别人,后来,他在流放地还和一位当地妇女有了私生子,但这种关系注定无法长久,对他来说,感情只能让位于革命和权力,也许正是这些失去和遗憾,让他后来变得更加冷酷无情。 十月革命爆发后,斯大林并没有像很多人想的那样靠边站,他用在高加索积攒下的人脉、经验和资源,在革命队伍中迅速崭露头角,组织、策划、整合力量,他都游刃有余,列宁也很快注意到他,把他作为得力助手加以提拔,斯大林很清楚,只有不断向上爬,才能摆脱命运的捉弄,在党内复杂的斗争中,他步步为营,善于抓住对手的漏洞和软肋,每一次组织清洗、每一次权力更迭,他都能安然无恙,甚至趁机提升自己的地位。 列宁去世后,苏联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变,斯大林以极强的政治手腕和心理素质,击败了托洛茨基等一众强敌,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提出用极短的时间完成工业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农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收归国有,这一政策短时间内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灾难,尤其在乌克兰等地引发了大饥荒,数百万人因此丧生,这样的悲剧,成为斯大林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 信息来源:光明数字报《“眼神灼人的年轻人”》2017年4月12日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