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NBA在中国没有以前火了? 曾经,NBA在中国是篮球迷的狂欢盛宴,姚明一扣篮就能点燃全国热情。可如今,年轻人聊起球星却更多转向短视频和游戏,这股热潮怎么就渐渐凉了? 莫雷那条推特像一记重锤,砸出了裂痕,但真相远不止于此,商业化、球员缺席和生活方式变迁,都在悄然拉远距离。到底啥让这个篮球帝国在中国失了势? 说起NBA在中国走下坡路,得从2019年的莫雷事件说起。那年10月,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发了一条支持香港抗议的推特,直接把联盟拖进政治泥潭。中国篮协和央视立刻停播所有NBA节目,腾讯体育也中断转播。 结果呢?NBA损失了上亿美元的赞助和曝光,本来计划的上海季前赛直接取消。这事儿不光是短期打击,还让球迷心生芥蒂。过去,NBA靠姚明这样的中国球员拉近距离,现在没了本土代表,情感连接就弱了。 莫雷事件后,联盟道歉声明被批含糊其辞,没能快速修复信任。事件后中国市场收入锐减30%以上,球迷从全民讨论转为零星关注。说白了,这不只是言论自由的争议,更是商业利益和文化敏感的碰撞,让NBA在中国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 莫雷事件的影响持续了好几年。2020年,NBA试图通过线上活动重启转播,但央视只播季后赛,日常比赛基本靠腾讯软件收费观看。腾讯垄断了网络版权,可很多人不愿为看球掏钱,尤其是年轻人更习惯免费内容。结果,NBA的触达率大幅下滑。 以前,央视免费直播让街头巷尾都聊得热火朝天,现在呢?得下载软件、买会员,门槛高了,新球迷进不来。联盟总裁肖华上任后,推动博彩合作和广告时长增加,比赛节奏变慢,每场从48分钟拉长到两小时,暂停广告满天飞。 这在欧美或许赚钱,在中国球迷眼里却成了负担。过去斯特恩时代,NBA强调对抗和流畅,现在更像商业秀,吸引力直线下降。2023年中国NBA观众从峰值的4亿降到2亿多,核心原因是观赛不便和内容疲软。 球员更迭也是大问题。姚明2002年进NBA,火箭队瞬间成了中国球迷的第二主场,他的场均20分数据让篮球从街头运动变成全民偶像。北京奥运会后,热度爆棚,科比、詹姆斯虽牛,但缺少中国元素,就难有那种代入感。 现在,联盟明星如库里、杜兰特数据亮眼,可在中国影响力有限。没了姚明这样的桥梁,年轻球迷找不到共鸣。加之中国球员在NBA难出头,周琦虽有潜力,但伤病和适应问题让他回CBA发展。这让NBA在中国从“我们的联赛”变成“老外的游戏”。 娱乐方式变多,更是分流了注意力。以前,NBA是课余首选,学生放学围电视聊公牛队战术。现在,手游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火爆,电竞比赛奖金过亿,年轻人沉迷虚拟战场。短视频平台上,篮球剪辑混着搞笑梗,本土CBA和村BA直播更接地气。
湖人门面球星詹姆斯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