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更有可能替代美国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 近日,美国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接

寒泉漱石鸣 2025-09-21 21:07:49

美国学者:更有可能替代美国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 近日,美国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接受印度电视台采访时称,目前全球正进入“群龙无首”的阶段,美国越来越不愿意成为全世界的“带头大哥”,多极化格局正愈发明显。而在这样的趋势下,如果说哪个国家能替代美国,那印度的优势是最明显的。 这话听起来挺唬人的,但仔细一琢磨,里头味道有点复杂,更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捧杀”,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夸奖。 布雷默的理由是,中国虽然实力强,但眼下并没有取代美国的意愿和能力;而印度不一样,它既是“全球南方”的领头羊,又是连接西方世界的桥梁,跟日本、澳大利亚关系铁,跟欧洲合作务实,跟加拿大也越走越近,所以印度比中国和欧盟都更重要。但这套说辞背后,其实藏着西方战略界的某种算计:他们急需一个能在地缘政治上制衡中国的棋子,而印度凭借其庞大人口、战略位置和发展潜力,成了他们眼中的理想选择。 不可否认,印度近些年确实有一些亮眼的成绩。经济上,它增速不错,2025年上半年GDP总量约4.19万亿美元,稳坐全球第四,年轻人多,劳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大。外交上,莫迪政府这几年拼命推“全球南方”概念,开峰会、拉拢非洲、在G20里抢话语权,还想搞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摆出一副要当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但“替代美国”这顶帽子,印度真戴不稳。首先,经济底子差得远: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15%,远低于中国的28%,基础设施效率只有中国的63%,成本却比中国高18%。许多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自己又依赖保护主义政策,外资经常被吓跑。再说,想靠6.5%的增速去追美国?除非中国经济硬着陆而印度连续25年保持8%增长——这概率堪比中彩票头奖。 科技方面就更不用提了,美国能称霸全球,高科技产业是压箱底的本事,可印度到现在才拿出首款自主研发的 32 位航空处理器,还是 180 纳米的老制程,而国际上早就玩起了 3 纳米芯片。他们吹嘘的半导体工厂要到 2026 年才能投产,而且只能生产简单的成熟制程芯片,跟先进制程八竿子打不着。军事装备更是大半靠进口,自己连像样的战斗机发动机都造不出来,这样的技术实力,怎么可能替代美国的科技霸权? 国际关系上,印度则像是在走钢丝。它本想左右逢源:一边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搞“四方安全对话”,另一边又舍不得和俄罗斯、伊朗的老交情,还老想在中美之间玩平衡。但这种骑墙策略风险极大:美国一旦翻脸,贸易大棒就能砸过来;而和中国的关系又直接影响其边境稳定和贸易利益。所谓“全球南方领袖”的人设,也常被质疑合法性,毕竟中国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 此外,国内问题更是印度的硬伤:贫富差距悬殊、宗教冲突不断、基建落后、通胀高企。莫迪政府强推印度教民族主义,反而加剧社会撕裂,削弱了民主制度的基础。这样的内功没练好,想当“世界领导者”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到底,布雷默这番话看似夸印度,实则暗藏玄机。美国一贯擅长用“捧杀”战术:先把对手架到高处,要么让它膨胀到自乱阵脚,要么让它成为众矢之的。前不久,美国对印度的贸易战下手毫不留情,如今又夸它“能替代美国”,无非是想怂恿印度冲到前面去牵制中国,自己坐收渔利。印度若真信了这套,反而可能迷失方向,甚至沦为国际博弈的炮灰。 未来的世界格局,更可能是多极化而不是“谁替代谁”。中国没想称霸,印度也很难复制美国的老路。大家各自发展,合作共赢才是正解。印度若能脚踏实地解决内部问题,稳健处理外交关系,它自然能在国际舞台找到合适的位置,但如果非要幻想能够超越美国当“大哥”,恐怕会摔得很惨。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寒泉漱石鸣

寒泉漱石鸣

寒泉漱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