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再次提及中国!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访时罕见表态,韩国虽然一向与美国站在一边、携手共进,但也不会疏忽与中国的关系,而且韩国愿意成为两个大国之间的桥梁,否则,韩国无疑将被推向两大阵容对峙的最前线,此外,李在明还提及了韩国经济、民生等国内问题,认为只要韩国稳定,就是他目前获得的最大成果。 作为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韩国正迎来一个关键的外交窗口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陈向阳分析指出,李在明此时重提"桥梁国家"角色,显然与即将举办的APEC会议密切相关。韩国希望通过邀请中美领导人共同与会,为两国关系缓和创造机会。 若能在促成中美高层会晤方面取得进展,不仅能缓解韩国自身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更能显著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种想法并非首次出现在韩国外交构想中,从金大中政府时期开始,多届韩国政府都提出过类似主张,核心目的都是避免在大国博弈中被迫选边站队。 经济现实是李在明必须正视的硬约束。2024年,中韩贸易额达到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占韩国外贸总额的21%。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而韩国也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这样的经贸体量意味着,任何损害中韩关系的举动都可能直接冲击韩国经济根基。更关键的是,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如半导体、汽车、电池及电子电器等,不仅依赖中国市场,更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原材料和核心矿产资源。 2020年韩国被迫加入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后,其半导体出口暴跌56%以上,这一教训让韩国企业界至今心有余悸。李在明在专访中强调"推动经济重回正轨",实际上就是在暗示稳定的对华关系对韩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性。 国内民生压力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现实考量。2025年以来,韩国物价连续三个月上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超过2%,接近央行设定的物价稳定目标上限。 其中民生食品价格上涨尤为明显,泡菜价格同比飙升15%,水产品价格创下近一年七个月来的最大涨幅。庆尚北道等地区的大规模山火更是雪上加霜,导致农畜产品供应受损,市场价格预期持续走高。超过六成韩国民众表示生活成本显著上升,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最主要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李在明政府必须通过稳定外部环境来为国内经济政策创造空间,而保持与中国的良性互动无疑是关键一环。毕竟,中韩贸易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韩国市场的物资供应和价格稳定。 与此同时,美韩同盟的裂痕让李在明的平衡术更具紧迫性。2025年3月举行的韩美"自由护盾-2025"联合军演引发了韩国国内的广泛争议。 演习期间,数千名韩国民众在美国军营前举行抗议集会,媒体也质疑军演削弱了韩国的自主国防能力。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韩国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正在持续下降。 布鲁金斯学会的调查显示,认为美国"值得信赖"的韩国民众比例显著下降,对发生冲突时美国提供援助的信心也在减弱。尤其当特朗普提出要将驻韩美军基地土地所有权从"租借"改为"交给"美方时,这种不信任感进一步加剧。 李在明在专访中不得不以近乎调侃的方式回应这一要求,坦言"如果按照美方要求达成协议,我可能会被弹劾"。这种微妙的互动折射出美韩同盟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 李在明的"桥梁"表态也是对国内政治生态的精准拿捏。他在专访中强调"国内政局稳定下来是我就职以来最大成果之一",这句话背后是韩国社会对政治分裂的厌倦。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民生压力,韩国民众更希望看到一个能够稳定局势、带来实际利益的政府,而不是在外交上走极端路线。李在明通过展现兼顾对美关系和对华关系的平衡能力,既能回应保守派关于巩固美韩同盟的诉求,又能获得主张发展对华合作的中间派支持。 这种政治算计在即将到来的地方选举前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稳定的外部环境和持续的经济合作。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李在明的表态反映了中等国家在全球秩序转型期的生存智慧。韩国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既需要美国的安全保障,又依赖中国的经济市场,这种双重依赖造就了其独特的外交困境。 历史经验表明,当大国博弈加剧时,处于战略要冲的国家往往最先承受压力。李在明坦言担心韩国"成为两个不同阵营对抗的前沿阵地",正是这种焦虑的直接体现。 通过提出"桥梁国家"的定位,韩国试图为自己争取战略缓冲空间,避免成为大国对抗的牺牲品。这种选择并非软弱,而是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考量。
李在明再次提及中国!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访时罕见表态,韩
御史流芳悠久
2025-09-21 16:00:46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