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84岁的毛森坐着轮椅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这个曾经的军统上海区区长,离开大陆已经43年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美国纽约郊区的一个普通公寓里,一位中国老人独自坐在窗前,他的手里握着一把来自故乡的泥土,脸上是无法掩饰的沧桑,眼神却不时望向远方,春天的阳光洒进房间,窗外树叶在风中摇曳,几只鸟儿在枝头跳跃,周围的一切都很安静,生活似乎与他无关,这个老人就是毛森,一个被时代推着走了一辈子的人。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安静的老人,几十年前却是上海滩让人闻风丧胆的“毛骨森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曾是国民党军统的要员,被戴笠、毛人凤等人赏识,成为中美合作所东南区的负责人,彼时的上海,充斥着谍影与枪声,权力与恐惧交织,毛森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既有铁血手腕,也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他曾指挥处决地下党和进步人士,毫不留情地签下无数生死名单,历史记下了他的名字,也留下了无数人的眼泪。 其实,毛森的起点很低,他出生在浙江江山的一个贫苦农家,家里靠着几亩田地勉强糊口,小时候读不起书,十五岁才勉强进入小学,不断辍学、复学,生活的压力从未放过他,后来,他靠借用同乡文凭考进了师范学校,这才算是找到一条出路,做了几年乡村教师后,他嫌日子太平淡,转而报考浙江警官学校,想要闯荡更大的世界,这一次,他的人生真的被彻底改变。 机缘巧合之下,毛森认识了毛人凤,两人因为同乡关系很快熟络起来,正是这层关系,让他顺利进入了军统的核心圈子,军统需要的是能干、果决、不怕脏活的人,毛森很快证明了自己,不管是潜伏敌后、获取情报,还是执行锄奸、暗杀任务,他都做得干净利落,抗战时期,他在杭州和上海多次受命,甚至被日军逮捕,挨过酷刑却始终没有泄密,也正因如此,他不断被提拔,手中权力逐渐扩大。 战争的洪流中,毛森的铁血和狠辣逐渐展现出来,他主导策划过炸毁日伪仓库,指挥暗杀汉奸,在敌后活动的日子如同刀尖上跳舞,每一次任务都充满危险,他习惯了在黑暗里穿梭,也习惯了手中沾满鲜血,对于军统来说,这样的狠人是不可或缺的,可历史总是会拐弯,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 抗战胜利后,毛森回到上海,继续在权力场上游走,解放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上海警察局局长,那段日子里,他成了地下党的头号死敌,街头巷尾、警局监狱,处处是他布下的网,他指挥手下逮捕大批嫌疑分子,下令对许多人进行严刑拷打,“坚不吐实,处以极刑”成为他行事的准则,许多年轻人甚至来不及辩解,就被带走,再也没有回来,鲜血和恐惧在那个春天弥漫开来。 随着解放军逼近,毛森的世界开始崩塌,他手下的队伍接连被策反,连最信任的副官也可能随时倒戈,最后,他带着家眷仓皇逃离,辗转厦门、台湾,从此再没回到故乡,到了台湾,他依旧想要重新站稳脚跟,可政局变幻莫测,毛人凤失势,宋美龄的“夫人派”渐渐式微,毛森也成了被清算的对象,为了避祸,他不得不离开台湾,流亡到香港、琉球,最终落脚美国旧金山,从风光无限的特工头目变成异国他乡的小商贩,这样的落差让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锐气。 在美国的那些年,毛森变得低调到极点,他换了名字,生活简单,不与人多交往,每当夜深人静,他便望着窗外的夜色,思绪总是飘回远方的江山,乡愁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每逢节日,他会给家乡写信,托人带些钱物回去,改革开放以后,他设立助学金,捐资建校,把积蓄一点点寄回故土,晚年,他还写下十多万字的回忆录,记录自己的一生,有些片段被刊登在报纸上,有人骂他血债累累,有人说他只是历史的工具。 直到八十年代末,毛森终于鼓起勇气向家乡表达想回去的请求,最初的回信很冷淡,但他依然坚持不懈,1992年,中央政策松动,他的归乡申请终于获批,那年春天,毛森带着家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江山,村口围了好多乡亲,有人红了眼圈,有人冷眼相对,毛森站在老宅前,望着被岁月侵蚀的废墟,久久没有说话,他把带回来的零钱分给孩子们,捐了一万美元建小学,还特意题写了“谢谢亲爱的乡亲们”,面对责问,他只默默鞠躬,把珍藏多年的梅花扣埋在老樟树下。 家乡的山河早已变了模样,毛森走进小学,看着“思源”二字发呆,他在江郎山石壁前,抚摸着自己年轻时题写的对联,眼里满是泪水,那一刻,他或许终于明白,自己一生追逐的荣耀和权力,都抵不过家乡土壤的温暖,有人说他终于有了悔意,有人却觉得这点补偿太轻,那些倒在枪口下的年轻人,永远失去了归家的机会,毛森能回家,但他们不能。 信息来源:中新网—上海解放前 地下党员和国民党投诚者曾遭枪决
1992年5月,84岁的毛森坐着轮椅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这个曾经的军统上海区区长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9 00:43: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