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中国通过社交媒体对以色列进行“信息战”,并表示以色列将

高干评世界 2025-09-18 18:35:24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中国通过社交媒体对以色列进行 “信息战”,并表示以色列将凭借自身力量抵抗。这一言论引发了外界对中以关系走向的关注。 9 月 16 日,也就是内塔尼亚胡在美国议员面前发表涉华言论的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首次回应此事,明确指出相关说法 “毫无事实依据,本质是为自身困境寻找外部借口”。 同日,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紧急约见以色列外交部官员,当面递交书面交涉文件,要求以方澄清言论、纠正错误,避免影响中以务实合作。 这一系列快速回应,既表明中方对涉华不实言论的零容忍,也为后续关系修复留下沟通空间。 9 月 18 日,以色列国内出现不同声音。以色列商会发表声明,强调 “中以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2024 年双方在农业科技、医疗设备领域的合作已创造超 5 万个就业岗位,不应因政治言论受影响”。 当天,以色列最大的滴灌设备企业耐特菲姆公司,仍按原计划与中国新疆的农业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三年向中国提供价值 12 亿美元的滴灌技术和设备 。 这一合作早在 2023 年底就已启动谈判,并未因近期言论搁置,从侧面反映出以色列企业对中以合作的重视。 9 月 20 日,内塔尼亚胡本人在以色列内阁会议上的表态出现微妙变化。他虽未直接收回此前言论,但强调 “以色列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同日,以色列驻华使馆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详细介绍中以在光伏能源领域的合作进展,提到 “2024 年以色列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占其国内市场的 65%,助力以色列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字里行间透露出缓和信号。 10 月初,中以务实合作继续推进。10 月 5 日,中国医疗企业迈瑞与以色列生物科技公司 Given Imaging 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新一代胶囊内镜,双方计划投入 8000 万美元用于技术攻关,产品预计 2026 年同步在中国和以色列上市。 10 月 8 日,以色列经济部代表团抵达上海,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会,代表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期待通过进博会,让更多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深化两国产业链合作”,全程未提及此前的 “信息战” 争议。 从这些动态能看出,内塔尼亚胡的涉华言论更多是政治层面的短期操作,并未改变中以关系的基本面。 一方面,以色列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持续上升:2024 年 1-9 月,中以双边贸易额达 168 亿美元,其中以色列对华出口的医疗设备、农业技术产品同比分别增长 18% 和 22%;中国已成为以色列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另一方面,中国在技术引进和市场拓展上也需要以色列: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帮助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提高农业产量,其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成果,也能与中国企业形成优势互补。 当然,短期内的言论摩擦仍可能带来一些小波折。 比如,原本计划 10 月中旬启动的中以联合科技创新基金申报工作,因以方内部流程调整延迟了一周;部分以色列媒体受政府言论影响,近期对中国企业在以投资的报道出现少量负面倾向。 但这些都属于可控范围,双方通过外交渠道和民间合作,很快就能实现沟通化解。 长远来看,中以关系的走向仍将以务实合作为主基调。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表态更多是为了争取美国支持、转移国内矛盾,并非真要与中国对抗 —— 毕竟,对以色列而言,失去中国这个重要的贸易和技术合作伙伴,将直接影响其经济复苏和科技发展; 对中国来说,保持与以色列的良性互动,也有利于拓展中东地区的合作空间,获取关键领域的技术资源。 只要双方都能保持理性,聚焦共同利益,避免被短期政治争议带偏,中以关系就不会偏离稳定发展的轨道。 信源:以总理称中国通过社交媒体对以进行“信息围堵”中使馆驳斥——新京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