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让一位妃子侍寝,由于对方长相太丑,顿时失去了兴趣,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妃子见状急忙说了一句话,刘邦立马又来了兴趣,当晚便宠幸了那位妃子。这位妃子便是薄姬,一个在历史上鲜为人知,但又颇为传奇的女子。 公元前205年,劳累了一天的刘邦推开魏宫偏殿门时,眉头不由得拧紧。 薄姬生于秦末乱世,母亲魏媪是原魏国宗室之女。 薄姬是母亲与吴郡人薄氏私通所生,私生女的身份让她自幼饱受冷眼与歧视。 命运的第一次转折发生在魏豹自立为魏王之时。 魏媪,这位颇具投机眼光的母亲,将正值妙龄的女儿薄姬献给了魏豹,期望借此攀附权贵,改变命运。 为了验证这份投资的“价值”,魏媪甚至不惜重金请来当时著名的女相士许负为女儿看相。 许负端详薄姬后,预言此女将来“当生天子”。 这个预言瞬间点燃了魏媪的野心,也让魏豹对薄姬另眼相看,以为天命在己。 然而,乱世之中,王图霸业转眼成空。 公元前204年,刘邦麾下大将曹参攻灭魏豹,魏国覆亡。 作为战利品,魏豹的后宫女眷被没入汉宫,薄姬亦在其中。 她从此,沦为汉宫织室中一名身份低微的织女,日夜辛劳。 在织室昏暗的灯火与织机的嘈杂声中,薄姬度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 命运的第二次转折,源于一次偶然。 某日,汉高祖刘邦巡视织室,无意间瞥见薄姬的背影。 或许是那身影透出的沉静气质在瞬间打动了他,刘邦随口下令,将薄姬纳入后宫。 然而,后宫佳丽三千,争奇斗艳,薄姬的姿色实在平平无奇。 入宫一年多,她却始终没有得到过刘邦的召幸。 而与她同时入宫、且姿色更为出众的管夫人和赵子儿,则先后得到了刘邦的宠幸。 一次,管夫人与赵子儿在侍奉刘邦时,闲聊起当年在织室与薄姬共患难时“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 刘邦听闻,一时兴起,当晚便召见了薄姬。 “今晚去找薄姬!” 可当刘邦看到她,顿时失去了兴趣。 因为,薄姬粗布素颜,与满殿金玉格格不入。 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却听身后低语。 “昨夜妾梦见一条苍龙盘踞在我的腹部。“ 此言一出,刘邦的脚步瞬间停滞。 龙,乃天子象征。 他刘邦自诩“赤帝子”,斩白蛇起义,最信这些天命祥瑞之说。 薄姬此梦,竟与“龙”相关,且恰在自己召见她的前夜?这难道是天意? 刘邦心中惊疑不定,重新审视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女子。 他宁可信其有,当晚便留宿薄姬宫中。 正是这一夜恩宠,薄姬得以怀孕,生下了儿子刘恒。 然而,一次急智带来的恩宠,如同昙花一现。 薄姬生下刘恒后,并未像其他妃嫔那样,凭借皇子母凭子贵,争宠夺权。 相反,她选择了隐退与低调。 她从不参与任何后宫纷争,不结交权贵,甚至刻意减少在刘邦和众人面前的露面。 她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在抚养教导儿子刘恒身上,教导他仁孝、谦和、谨慎。 而刘邦对这个儿子也并未过多关注,在刘恒八岁时,便将他封为偏远贫瘠的代王。 薄姬对此毫无怨言,随子前往代国,十辆破车装的就是全部家当。 途经邯郸驿站,吕后使者“恰巧”巡视。 薄姬突令车队转向山道,泥石流次日吞没驿站,史书称“天佑代王”。 在代国十六年,她教刘恒读《老子》于马厩:“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母子食黍米住土屋,却将府库钱粮分与戍卒。 公元前180年,一封来自长安的密信打破了代国的宁静。 权倾朝野的吕后,突然驾崩! 周勃、陈平等开国老臣已铲除吕氏外戚,正寻找新帝人选。 此时,他们看上了人畜无害的代王刘恒。 当使者带着拥立新君的诏书抵达代国时,代王刘恒与薄姬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天命”冲昏头脑。 薄姬,提醒儿子,长安的血腥未散,这泼天的富贵背后,或许暗藏杀机。 当使臣捧诏书跪请新帝,她隔门发问:“未央宫阶前血可洗净?” 待舅舅薄昭暗访确认未央宫洗地三日,刘恒方启程。 登基大典那日,薄姬青布衣裙立于百官前。 还劝导儿子:“别忘了来时路!” 刘恒顺利登基,是为汉文帝。 薄姬,这位历经坎坷、半生隐忍的妇人,被尊为皇太后。 她并未因身份尊贵而干预朝政,依旧保持着谦和低调的本色。 汉文帝以仁孝治国,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开端。 薄姬晚年安享尊荣,后更被孙子汉景帝尊为太皇太后,得以善终。 薄姬的一生,堪称一部宫廷生存智慧的教科书。 她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权谋厮杀,却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在无声处听惊雷,于微末中见真章,为后世留下了关于生存与智慧的不朽启示。 主要信源:(今晚报——薄太后的一生足够传奇)
多铎与豪格关系很好,多铎还拥戴豪格继位,可惜豪格不争气。历史上,多铎、豪格经常并
【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