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内部会议上,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上来就抛出四个关键教训,核心就是怎么在中美战略竞争中占上风。其中一条直指台海:中国有能力改变地区秩序,但美国通过Replicator计划,已经让武力统一台湾的选项变得不现实。 Replicator计划的轮廓在2023年8月首次显现。希克斯在智库演讲中透露,该计划的核心是“用数量压倒质量”——通过大规模部署可消耗的无人系统,在台海等关键区域构建“技术密度优势”。 五角大楼的采购文件显示,仅2024财年,美国海军就为水下无人潜航器项目申请了3.2亿美元预算,较前一年增长170%;空军则将无人机蜂群战术列为“改变游戏规则”的优先事项,在加利福尼亚基地的测试中,已实现200架无人机协同突破模拟防空网。 技术落地的速度超出外界预期。2024年3月,美国海军“幽灵舰队”在太平洋完成首次全无人化编队航行,5艘无人舰艇与3架水下机器人协同执行了72小时侦察任务。 同年6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五角大楼发射的“星盾”卫星群开始工作,其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实时监测台海周边300公里范围内的舰船动向。这些动作与Replicator计划的节点高度吻合,显示出美军正将概念转化为实战能力。 军事专家的分析聚焦于“消耗战”逻辑。兰德公司的推演报告指出,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计划通过无人机群对登陆舰队实施持续骚扰,利用水下机器人破坏补给线,同时用卫星传感器网络压缩决策时间。 这种“非对称阻遏”策略,旨在将传统大规模登陆作战的成本推高至不可承受范围。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则提醒,无人系统的生存能力仍是未知数——解放军在南海部署的激光武器与微波干扰设备,可能成为这些“智能消耗品”的天然克星。 技术圈的讨论更具前瞻性。开源情报平台通过分析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招标文件,发现Replicator计划正探索“自毁式卫星”技术——当侦察卫星被击落时,其残骸可释放数百个微型传感器,继续执行监测任务。 这种“死而后生”的设计理念,在黑客社区引发关于“太空垃圾武器化”的伦理争议,却也侧面印证了美军对技术极限的追逐。 市场的反应透露出战略意图的另一面。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股价在希克斯发言后集体上扬,而传统武器制造商的订单增速明显放缓。投资银行的分析报告将此解读为“军事工业转型信号”——五角大楼正从采购“大件装备”转向投资“智能耗材”,这种转变可能重塑全球防务产业链的竞争格局。 从五角大楼的预算文件,到太平洋的无人舰艇编队;从DARPA的招标公告,到华尔街的股价波动,Replicator计划的影响已超越军事技术范畴。当“可消耗的无人系统”成为战略竞争的新筹码,台海局势的博弈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不是通过舰炮的口径,而是通过代码的迭代速度与芯片的制程精度。
好家伙,让你访华,你搁这批发军火来了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马来西亚国防部长卡立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