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为什么野鸡一到天黑后就“失踪”? 一位野生专家告诉我,80%的人都不知道。 (信源:东北网——望奎西洼荒自然保护区 成群野鸡飞上电线看风景) 我老家在农村,每到秋收前后,田埂上、黄豆地里总能看到野鸡 —— 有的是灰褐色的,有的脖子上带着绿色的亮毛,一见到人就 “扑棱” 着翅膀往树林里跑。 有次我跟老爸傍晚去田里收玉米,还看到两只小野鸡跟着妈妈在啄掉在地上的玉米粒,可等我们扛着玉米回家,天刚擦黑,再想去看看,就一只野鸡都找不到了。 我当时还纳闷,问老爸:“野鸡是不是跟家鸡一样,天黑了就回窝睡觉啊?” 老爸说:“可能吧,但咱也没见过野鸡窝啊。” 后来听野生专家说,才知道野鸡 “天黑失踪”,远不止 “回窝睡觉” 这么简单,里面全是生存智慧。 野鸡学名叫 “雉鸡”,属于野生鸟类,跟家鸡比,警惕性高太多了——家鸡有人类保护,不用怕天敌,可野鸡在野外要面对狐狸、黄鼠狼、老鹰、蛇这些敌人,尤其是晚上,视线不好,更容易被捕食,所以它们天黑后 “躲起来”,首要目的就是 “保命”。 那野鸡到底躲在哪儿呢?不是咱们想的 “搭个窝趴在里面”,而是有两种常见的 “藏身招”。 第一种是 “上树躲”。很多人以为野鸡只会在地上跑,其实它们会飞,虽然飞不远,但飞个几米高、十几米远没问题。 天一黑,野鸡就会找一棵枝叶茂密的树,比如槐树、杨树,飞到离地面 2 - 3 米高的树枝上,然后蹲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把身体缩成一团。 这样一来,地面上的狐狸、黄鼠狼够不着,天上的老鹰因为天黑看不清,蛇也爬不到这么高的树枝上,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专家说,他之前做野外调查时,凌晨 4 点多去树林里,看到过好几只野鸡蹲在树枝上睡觉,走近了都没发现,直到他不小心碰到树干,野鸡才 “扑棱” 着飞走。 “它们选的树枝都特别隐蔽,周围有很多叶子挡着,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第二种是 “草丛藏”。要是周围没有合适的树,比如在开阔的田野、河滩,野鸡就会找一片茂密的草丛,或者长得很高的庄稼地(比如玉米地、高粱地),在里面扒出一个浅浅的 “小坑”,然后趴在里面,把身体贴在地面上。 因为野鸡的羽毛颜色跟枯草、泥土的颜色特别像,形成了 “保护色”,就算天敌路过,不仔细看也很难发现它们。 而且野鸡还有个 “绝技”—— 趴在草丛里的时候,会把脖子伸得很长,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周围很细微的声音。 只要有一点动静,比如脚步声、动物的叫声,它们就会立刻警觉起来,要么继续趴在原地不动,要么悄悄从草丛里溜走,不会轻易飞起来,因为一飞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 除了 “躲天敌”,野鸡天黑后 “失踪” 还有一个原因 ——“保存体力”。 野鸡白天要到处找吃的,比如种子、虫子、野菜,活动量很大,晚上气温低,它们需要减少活动,保持体温和体力。所以一旦找到安全的藏身之处,就会尽量不动,直到第二天天亮,才会从藏身的地方出来,继续找食物。 这里跟大家科普个小知识:野鸡的 “作息时间” 跟太阳几乎同步。 天刚亮,它们就会从藏身的地方出来,先在地面上 “散步”,活动活动身体,然后开始找吃的;中午太阳大的时候,会躲在树荫下休息;下午继续找食物;直到太阳快落山,天色开始暗下来,就会找晚上的藏身之处,天一黑就彻底不动了。 这种作息规律,是它们在野外生存了几百万年,慢慢进化出来的,能最大程度保证自己的安全和生存。 现在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很多地方的野鸡数量也多了起来,但还是有不少人会去捕捉野鸡。 其实野鸡属于 “三有保护动物”(即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私自捕捉、伤害野鸡是违法的,严重的还会被判刑。 所以大家要是在野外看到野鸡,远远看看就好,别去打扰它们,更别想着捕捉。 野鸡天黑后 “失踪”,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而是它们在野外生存的 “保命技巧”。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法,这些方法背后,全是它们在大自然中 “摸爬滚打” 出来的智慧。 家人们,你们在农村或者野外见过野鸡吗?有没有发现过它们天黑后的藏身之处?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经历,让大家也涨涨见识!
四川曾有老虎,为什么没吃大熊猫?一位65岁的护林员说:80%的人不知道,老虎就算
【4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