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做安徽第一书记时,把亲戚朋友都得罪完了。[无辜笑]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包新疆葡萄干能卖到几块钱,相当于普通工人大半个月的菜钱,就是这样一份礼物,却让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那天李葆华不在家,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了几包葡萄干到他家里,孩子们第一次见到这种西域特产,好奇地拆开一包,每人抓了一小把尝尝。 李葆华回家后立即要求把所有礼物送还,听说孩子们已经吃了一些,他专门跑到几个市场打听价格,找到最贵的那家,按价格赔给了送礼的客人,一分不少。 这件事传开后,大家都觉得这位书记太认真了,但李葆华的态度很明确:公私必须分明,不能有任何例外。 调任贵州后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有人送来两瓶茅台酒,每瓶三块多钱,秘书代收了下来,觉得价值不算太高。 李葆华知道后坚持要退回去,秘书表示退礼会让送礼人尴尬,他直接回应:“退不回去就按价格给钱。”最后两瓶酒全部折现,原数退还。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给李葆华送任何东西,大家明白了这位书记的底线: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礼品,无论价值高低。 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有些严格,但正是这种严格,让他在那个特殊年代保持了清白,他用实际行动告诉身边的人,什么叫原则,什么叫界限。 李葆华的父亲李大钊曾说过“铁肩担道义”,这句话在李葆华身上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准则,一包葡萄干,两瓶茅台,看似小事,却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高度。 那个年代的许多干部都有一个共识:小节不保,大节难守,他们深知一旦开了口子,就可能一步步滑向深渊。所以宁可得罪人,也不能违背原则。 李葆华从不和孩子们讲什么大道理,但他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是说教,而是做人的标准。 这样的家风影响了整个家庭,李葆华的子女后来回忆,父亲从来不允许家里收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盒点心也不行,这种严格要求成了全家人的自觉行为。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能够拒绝诱惑需要极大的定力,李葆华做到了,他把这种定力传给了后代,也影响了身边无数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品格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小事上,一包葡萄干的处理方式,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说明一个人的本质。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干部子弟的榜样!现在某些人真该学学老一辈的作风。” “一包葡萄干、两瓶茅台,现在看不算什么,但在那个年代能这么坚持,太不容易了。” “说实话,有点不近人情,但正因为有这种‘不近人情’,才守住了底线。” “不是东西值多少钱,而是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李葆华深谙这个道理。” “李大钊的家风真好,父亲是英雄,儿子是清官,令人敬佩!” 您认为在当下,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这种廉洁家风?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人物”栏目
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做安徽第一书记时,把亲戚朋友都得罪完了。[无辜笑] 上世纪
轩叔观察
2025-09-17 11:22:42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