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开国中将成钧在妻子周月湘去世后再次结婚,没想到,这次结婚没能得到大家的祝福,还引来了不少的非议。因为成钧娶的不是别人,而是周月湘的妹妹周月茜。虽然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岳父却感到很高兴:“长女逝,次女继,两女一婿,甚好甚好!” 要说成钧这个人,那得从战火里捞。他原名叫成本鑫,湖北石首的穷苦人家出身,十几岁就闹革命,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是个硬茬。抗战那会儿,他在新四军当旅长,是个能打硬仗、啃骨头的狠角色。他和周月湘的相遇,没啥花前月下,全是硝烟里的相互扶持。 周月湘当时是旅政治部的干事,比成钧小十几岁。战争年代,年龄差距根本不是事儿。两个人一个是铁骨铮铮的指挥官,一个是细心坚韧的女战士,那感情是在一次次突围、一场场生死考验里砸出来的。周月湘懂他,懂他身上的伤,也懂他心里的苦。 新中国成立后,日子安稳了,本以为苦尽甘来,能好好过日子了。谁能想到,命运最爱开玩笑。 1954年,周月湘被查出肾功能衰竭,搁当时,基本就是绝症。家里的天,一下子塌了。成钧一个在战场上眼都不眨的将军,守在妻子病床前,急得团团转,却一点办法没有。周月湘自己倒挺坦然,毕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对生死看得开。但她放不下两件事:一是丈夫,二是两个年幼的儿子。 她心里清楚,自己时日无多。她最担心的,是自己走后,这个家就散了,孩子没人疼,丈夫没人照顾。这时候,她想到了自己的亲妹妹,周月茜。 周月茜当时是什么情况?二十出头的大姑娘,刚从朝鲜战场上下来,身上还带着一股子飒爽英气。她正憋着一股劲儿复习,准备考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姐姐病重,她义不容辞地来北京帮忙照料。每天医院、家里两头跑,送饭、带孩子,把姐夫家当成了自己家。 但她万万没想到,姐姐心里打着一个让她余生都为之改变的主意。 那天,病榻上的周月湘把妹妹叫到跟前,气若游丝地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月茜,姐不行了。我走以后,这个家,这两个孩子,就托付给你了。”周月茜当时就懵了,她哪想过这个?姐夫比自己大二十多岁,嫁给他?这……这怎么可能?她有自己的未来,有自己的梦想。 可看着姐姐那双充满期盼又带着哀求的眼睛,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周月湘怕这事成不了,还来了个“先斩后奏”。她不仅给成钧写了纸条表明心意,说“我意让茜妹继之,则你有伴,子女也有所依,我自心慰。如若不然,我死不瞑目”,还当着妹妹的面,让两个儿子给周月茜磕头,当场改口叫“妈”。 两个孩子“扑通”一声跪下,一声“妈”喊出口,周月茜的心理防线彻底崩了。她抱着两个外甥,泪如雨下。这一跪,跪掉的是她的大学梦;这一声“妈”,喊出的是她后半生的责任。 姐姐去世后,周月茜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中。但最终,亲情和责任战胜了一切。她给老家的父亲写信,坦陈了这一切。老父亲的回信,给了她最后的支撑:“长女逝,次女继,两女一婿,甚好甚幸,吾完全赞同。” 1956年,在姐姐去世一年后,周月茜嫁给了成钧。流言蜚语自然少不了,但他们关起门来,踏踏实实过自己的日子。周月茜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姐姐的承诺。她视两个外甥如己出,甚至比对自己后来亲生的两个孩子还要偏爱几分。家里四个孩子,一碗水端得平平的,孩子们也都发自内心地爱戴这位“小姨妈妈”。 成钧心里对这位妻子,充满了感激和愧疚。他知道,她为了这个家,牺牲了太多。所以,在生活中,他给了周月茜最大的尊重和支持。周月茜虽然没能上大学,但她没有放弃学习。后来,在成钧的支持下,她进入了军事科研单位工作,甚至在1988年被授予了大校军衔。她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另一种人生价值。 1986年,成钧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把四个孩子叫到床前,留下遗言,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你们的妈妈不仅是我的伴侣,也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好好孝敬你们的母亲。”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在最后时刻,用最朴素的语言,给了妻子一生最高的评价。
很多人对骑兵没概念,被小说和电视剧坑惨了,动不动就“三十万铁骑南下”。实际几百骑
【80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