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

青橘小罐 2025-09-15 10:44:10

2月,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宝级半导体专家在退休后受冷落,已被中国高校任用。   韩国媒体说中国在“挖”他们的顶尖人才,想跟美国抢高科技主导权,明明是韩国自己留不住人,把宝贝人才给“推”出来了。   就说李淇明和李永熙这两位,在韩国那可是“国宝级”的半导体专家,李淇明是搞理论物理的,还当过韩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   在半导体材料基础研究领域,随便说句话都有人认真听,李永熙更厉害,是碳纳米管研究的大牛,带领团队搞出的成果,从2018年起论文引用量就一直排在全球前 1%。   这种级别的专家,放在哪个国家都该当宝贝供着,可这俩人一退休,在韩国立马就被“冷落”了。   之前带的研究团队说散就散,学校里连个能继续做实验的地方都没给留,想申请点经费搞后续研究,更是处处碰壁,说白了就是 “人走茶凉”,韩国这边根本没把他们的后续价值当回事儿。   中国高校一听说这两位专家的情况,立马就抛了橄榄枝,不是光嘴上喊“欢迎”,而是实打实给好处:请他们来当教授,专门建实验室,研究经费更是给足。   就拿李永熙来说,中国高校为了请他来,直接建了个低维量子材料研究所,光实验室就占了一半,让他能重新组建团队,接着搞碳纳米管在半导体里的应用研究。   这待遇,跟他在韩国退休后“没人管”的处境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有人可能会问,韩国为啥这么不珍惜自己的顶尖人才?其实根子在韩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上,早就出了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那个偏执的“医学专业热潮”,在韩国,大家都觉得当医生最体面、赚钱最多,不管孩子适不适合,家长都逼着往医学专业挤。   每年高考完,顶尖的学生几乎全扎进医学院,理工科专业就算分数降了又降,还是招不满人。   有数据说,韩国排名前 20 的大学,每年理工科专业的缺额能有好几百,有些冷门的材料、半导体相关专业,甚至得靠“调剂”才能凑够人数。 没人学理工科,后续的科研人才自然就断了档,像李淇明、李永熙这样的老专家,连个能接手研究的年轻人都难找,退休后研究自然就没法续上。   更要命的是韩国科研经费的“偏心”钱几乎全往三星、SK 海力士这些大企业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经费,连续好几年都在降。   这种情况下,别说留不住退休的老专家,连刚毕业的年轻博士,都宁愿去国外找机会,毕竟谁也不想在没设备、没经费的环境里“空耗”。   韩国媒体只看到中国引进了他们的专家,就喊“中国挖人”,却没想想自己为啥留不住,哪儿能让他们继续做研究、实现价值,他们就会往哪儿去。   中国这些年之所以能吸引到这些顶尖人才,是靠实实在在的投入。   但是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才是主力,这些年中国理工科大学生的数量,每年都有几百万,其中不少人考上研究生后,专门研究半导体、新材料这些“卡脖子”领域。   像中芯国际这些企业,也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了大批本土博士、研究员,他们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上的突破,才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   引进国外专家,更多是为了交流经验、带动本土团队,比如李永熙来中国后,不仅自己搞研究,还带了十几个中国研究生,把自己的经验手把手教给年轻人,这其实是“双赢”的事儿。 韩国要是真担心人才流失,与其指责中国,不如先把自己的“家底”收拾好,要是还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的顶尖人才“用完就扔”,对理工科教育“不管不问”。   就算没有中国,这些人才早晚也会被其他国家吸引走,毕竟有本事的人,从来都不缺机会。   信源:环球网——2025-02-06——《韩媒感叹:中国AI崛起,韩国AI人才流失》

0 阅读:0
青橘小罐

青橘小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