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屿。南海这么大一片水域,中国手里的底盘却都是些小礁滩,只能靠填海造岛来硬撑,这跟别人天然拥有大岛的底气完全不一样。 南海埋着的油气资源,足够让任何一个国家眼红。 有人算过,这里的石油储量能抵得上三个大庆油田,天然气更是够数亿人用几十年。 但站在九段线边缘往南看,景象会让人心里发沉。 越南的白虎油田早就从海里抽油,从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马来西亚的钻井平台每年能捞出上千万吨石油; 印尼在纳土纳群岛附近的气田,输往新加坡的天然气,够北京用十年。 而在南沙,中国的钻井平台至今没有竖起一座。 这些钻井平台大多架在离巴拉望岛、纳土纳群岛不远的地方,依托着那些大岛的港口和补给线,常年不停歇地运转。 这种资源开发的差距,背后连着更现实的后勤账。 从海南岛出发的补给船,要跑三天三夜才能到美济岛。 船上的淡水、粮食、建材,得精准计算用量,遇上台风天,船只能在港口等,岛上的人就得勒紧裤腰带。 2016年那场叫“莎莉嘉”的台风,把美济岛的防波堤冲垮了300米,修复用了半年,那段时间,岛上的物资全靠小型快艇冒着风险送。 而巴拉望岛的普林塞萨港,码头能停万吨级的船,岛上的淡水河常年流淌,居民种的蔬菜够自己吃,驻军的罐头和弹药库堆得满满的,台风来的时候,躲进加固的掩体里就行,根本不担心断供。 更让人在意的是那些若隐若现的外部影子。 菲律宾在巴拉望岛的乌卢甘湾建了海军基地,美国的无人艇从这里出发,120海里内的渔船动向、礁石变化,都能拍得一清二楚。 他们还拉来所谓的“国际仲裁”,硬说九段线不算数,转头就在岛上扩建跑道。 印尼更巧妙,一边和中国谈渔业合作,一边把纳土纳群岛的油气区块卖给外国公司,钻井平台上插着多国国旗,明摆着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这些被动局面的背后,往往指向一个更根本的差异——岛屿本身的量级。 巴拉望岛有几千平方公里,岛上能住几十万人,机场跑道够战斗机随时起降,雷达站能扫到周边几百公里。 纳土纳群岛虽然分散,但最大的岛能建大型气田码头,海底管道直接连到新加坡,不用依赖远处的补给。 它们就像钉在南海的钉子,扎得深,站得稳。 再看中国手里的岛礁,永兴岛填海后才3.2平方公里,美济岛看着有46平方公里,其实八成是潟湖,真正能盖房子、建仓库的地方不到10平方公里。 这些岛是用沙子和混凝土一点点堆起来的,像在海上搭乐高,看着挺结实,遇到大风暴就晃悠。 岛上的淡水靠海水淡化,蔬菜得从大陆运,想建个大型油库都怕地基不稳。 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屿。 没有这样的天然岛屿当支点,很多事做起来就像隔着一层纱,有劲使不出。 回溯数百年的历史,这些大岛原本和中国渔民的渔网紧紧连在一起。 明清的海图上,巴拉望岛的名字清清楚楚; 纳土纳群岛上,华人村落曾立过“郑和碑”,渔民在那里修船、晒鱼干,住了一代又一代。 只是到了清末,朝廷忙着应付内陆的战乱和海上的列强,南海的岛礁就像没人看管的果园,被西班牙、荷兰这些国家趁机摘走,后来又跟着殖民地的划分,落到了菲律宾、印尼手里。 现在能做的,是把手里的礁盘打造成更结实的据点。 永兴岛的雷达站能看得更远了,美济岛的机场能起降大型运输机,无人机天天在岛周围转圈,盯着那些非法作业的渔船。 外交上也在找突破口,和东盟国家谈共同开发渔业,商量着怎么一起保护海洋环境,尽量让局势缓和些。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
一叶知大事
2025-09-15 10:42:5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