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专访电影红丝绸主创#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主创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合作的果实甜美又珍贵】“为了拍出一部既面向俄罗斯又面向中国的电影,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由中俄合拍的谍战电影《红丝绸》本月初在中国上映,该片主创对《环球时报》记者如此表示。《红丝绸》讲述1927年中国共产党信使与苏联情报人员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联手护送绝密文件,战胜各方敌对势力,最终将秘密文件运送到莫斯科的故事。
《红丝绸》今年2月已在俄罗斯上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张汉晖出席了在莫斯科举办的首映式,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视领域合作是中俄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喀山金砖峰会期间达成了关于加强两国影视领域合作的重要共识,为中俄影视领域合作指明了方向。《红丝绸》正式公映将有助于两国观众铭记历史,传承传统友谊,巩固世代友好。
近日,影片出品人、总制片人、总策划瓦迪姆·比尔金、导演安德烈·沃金、俄罗斯演员米洛斯·比柯维奇、中国演员郑涵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分享创作初心与跨国合作的幕后故事。谈及电影的特殊意义,瓦迪姆表示:“我们不仅要对过去负责,还要对现在和未来负责。”
“这在俄罗斯没有先例” ↓
瓦迪姆2019年曾在横店影视城参观,当时影城的规模和专业度令他震撼不已。“当中俄合拍机会真正来临时,我与中方制片人决定拍摄一部中俄共同守护正义,同时在题材和故事上对两国观众都具有吸引力的影片。”瓦迪姆说。
《红丝绸》是“中俄文化年”框架下的重要项目,影片导演安德烈将影片定义为“悬疑谍战片”:“故事以列车为舞台,围绕寻找凶手的悬疑主线展开,还融合了武打、喜剧细节,让气氛更丰富。”对于片名的由来,安德烈表示,对俄罗斯观众而言,红丝绸直接代表中国,而红色也是爱情、胜利的颜色,“红丝绸如同一条纽带,将片中所有角色紧密相连,激励他们为共同信念而战”。
为了让历史场景精准落地,剧组在场景搭建与技术应用上不断突破,为影片注入“沉浸式真实感”。美术副导演谢尔盖·伊奥诺夫透露,由于真实列车车门仅55厘米宽,无法容纳摄影设备,团队便按比例将车厢宽度增加1.5米。“所有车厢放在特殊气垫上模拟行驶摇晃,还大规模使用LED屏模拟窗外动态景象。”安德烈表示:“无论是在摄影棚内大规模建造列车,还是应用LED面板等新技术,这在俄罗斯从来没有先例,每个镜头都是硬仗。”
从贝加尔湖到横店片场 ↓
为了将中俄两国的人文景观更真实地呈现在大银幕上,《红丝绸》剧组还在-40℃的贝加尔湖冰面与42℃的横店片场实景拍摄。安德烈笑称:“贝加尔湖是俄罗斯最漂亮、最迷人的一个地方,如果不把它搬到大银幕上,我简直会成为罪人。”
中国演员郑涵艺对拍摄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在严寒中,贝加尔湖畔狂风呼啸、冰面湿滑,一到现场,郑涵艺连开拍前的紧张都已忘却,只顾抵抗低温对身体的侵袭。而在与俄方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她又感受到别样的温暖,“他们会考虑我有没有感冒,有没有保暖,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叮嘱我要吃好”。郑涵艺还体验了俄罗斯传统开机仪式,“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一起将刻有《红丝绸》片名的盘子摔到地上。身边的俄罗斯伙伴害怕我被大风吹走,全都紧紧抓住我的手”。
在横店拍摄时,《红丝绸》剧组又迎来了高温考验。俄罗斯主演米洛斯穿着四层戏服在高温中搏斗,他笑言:“衣服都湿透了,甚至来不及吹干。”而比起天气的极端反差,在中国的拍摄体验更让他难忘。《红丝绸》剧组在中国配备了巨型布景的摄影棚,还搭建了整个城市的实景。
首次来中国就在如此宏大的场景中拍摄,米洛斯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对中国更加感兴趣:“我很好奇中国人民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通过这次拍摄,我更想了解中国、了解这里的文化。”
米洛斯向记者分享了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在拍摄从近10米高的山顶跳崖的戏份时,中国演员黄淏楠在拍摄时不小心受伤,却只是轻轻抖了抖身上的尘土说:“我没问题,我们可以继续拍。”米洛斯幽默地说:“如果是我,此刻应该哭着想妈妈,中国演员的专业度让我着迷。”
“把历史讲给子孙后代听” ↓
作为中俄电影合作的一次重要突破,《红丝绸》的意义不止于电影本身。瓦迪姆将这次尝试比作“品尝未知的果子”,他直言:“最初我们对中国以及中国电影市场感到陌生,就像只看见这颗果子很漂亮,却不知道好不好吃,心里满是紧张。但合作后,我们发现这颗果子既甜美又珍贵。”安德烈也在采访中表示:“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一起交流,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今年2月20日,《红丝绸》在俄罗斯上映,收获超6.9亿卢布票房。瓦迪姆分享称,如今已有不少中国电影公司联系他们寻求合作,也有许多俄罗斯公司想沿着《红丝绸》走过的路径,探索中俄合拍电影的更多可能性,“希望有更多俄罗斯公司能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结出更多硕果”。
影片的文化影响力,更在观众中悄然发芽、生长。郑涵艺分享了许多温暖的细节:一对俄罗斯情侣看完《红丝绸》后,深受影片中“红丝绸”意象的触动,决定用中国的红色丝绸作为婚礼背景。还有许多俄罗斯朋友因这部影片对中国当代电影产生兴趣,主动向她寻求推荐。
《红丝绸》的上映,为中俄电影合作提供了一次新的实践。随着影片走向更多观众,它所承载的两国友谊与交流意义,也将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延续。正如瓦迪姆在采访最后所言:“中俄两个国家有一段重合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属于我们,更应该展示给各国的观众。我们的使命是把这部电影带给中俄年轻一代观众,把历史讲给子孙后代听。”(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杨柳 郑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