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把高超音速导弹做到白菜化,离不开郭永怀,唯一一个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超级天才。 1968年12月,北京上空阴沉低垂,一架从兰州飞回的军用飞机正在降落过程中突然失控,机身下坠的最后几秒,机舱内的郭永怀死死抱住身边的警卫员,两人用身体护住一个公文包。 飞机坠地爆炸,两人不幸遇难,但那个被紧压在胸口的包,几乎完好无损,里面是氢弹实验的核心数据,这份资料对中国即将进行的试验至关重要。 郭永怀不仅是守住这份资料的人,更是它背后的核心设计者,他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中承担了最关键的任务,让这颗“东方巨响”真正落地,氢弹的攻关,他同样参与核心论证,把数据和方案从青海带回北京,就是为了保证实验一次成功。 但是武器造出来还不够,必须有能精准投送的手段,两弹结合,是新中国在冷战压力下必须啃下的硬骨头,郭永怀主导了热核导弹、地对地导弹、潜地导弹、反潜核武器到地空导弹等一系列型号的力学与结构设计。 甚至在反导系统、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上,他同样压阵,短短十二年,他几乎参与了那个时代所有最尖端的国防工程。 比这些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远见,上世纪五十年代,多数国家还在突破音障,郭永怀已经判断人类武器会进入高超音速时代,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率先开辟高超声速流动研究,为后来突破极限飞行速度建立了理论基础。 理论要落地,需要实验验证,当时中国没有能模拟高超音速飞行环境的设备,郭永怀力推建立激波管实验组,并亲自挑选学生俞鸿儒负责风洞研究,这在当时看来是超前布局,外人不理解,但他清楚,这是未来不可缺的关键。 1968年那场事故,让这个布局的推进失去了最重要的掌舵人,但俞鸿儒坚守下来,在多年研究中形成了独创的爆轰驱动理论,造出性能领先世界的激波风洞,让中国在地面高超音速实验领域建立绝对优势。 正因如此,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研发周期大幅缩短,成本被压到最低,才有了今天“白菜化”装备的底气。 今年93阅兵式上,东风系列高超音速导弹亮相,整齐划一地通过天安门广场,这种能冲破全球防御体系的武器,中国不仅造得出,还能大批装备,背后正是几十年前郭永怀布局和理论的兑现。 在“两弹一星”的二十三位功勋中,郭永怀是唯一的烈士,也是唯一在核弹、导弹、卫星三大领域都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没能看见祖国军工的腾飞,但无论是今天的覆盖全球的核打击能力,还是高超音速技术的突破,几乎都能找到他当年的影子。 参考信源: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的传奇一生——中国青年报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268评论】【26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