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联社9月11日报道,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外滩大会上,竟然毫不客

大东说科技 2025-09-12 18:00:34

根据财联社9月11日报道,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外滩大会上,竟然毫不客气,指出了目前AI的巨大缺陷:“现在的AI大模型,虽然在文字和图像领域做得很出色,但是在真正的让AI干活这个领域,现在整个这个领域,都是荒漠!真的是荒漠的阶段!荒漠上,可能长了几根小草,真正的大规模的爆发,还远远没有到来。”   过去几年,人们确实见证了AI怎么把内容创作这个领域给颠覆了,不管是让它写代码、做设计,还是生成文章和视频,大模型的能力一次又一次让人们惊叹。   这种在“虚拟世界”里的繁荣,让很多人觉得,那种电影里无所不能的通用人工智能,好像马上就要实现了。   但是,只要把眼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看看身边的物理世界,想让AI真正地“动起来”,去干点具体的、需要动手的事,马上就会发现一条巨大的鸿沟。   想让AI在工厂里拧个螺丝,在仓库里搬个箱子,或者在家里帮你叠件衣服,这些人们看起来挺简单的动作,对AI来说,背后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就像王兴兴说的,AI在创作上是高手,但在实际干活,尤其是在需要和现实世界打交道的具身智能这个领域,人们真的还处在非常非常初级的阶段。   这个困境其实说明了一个根本问题:AI现在能做到的,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中间有很大的错位。   企业要的不是一个只会聊天的“聪明大脑”,而是一个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得力帮手”。   当AI没办法稳定、可靠地去执行一个物理任务时,它对实体产业能产生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很多企业明明有痛点,比如生产效率低、人力成本高,但就是很难找到一个跟现在AI能力正好匹配的落地场景。   大模型目前在一些对准确度要求不高的非核心业务上,用起来比较顺手,比如写写方案、做做总结。   可一旦进入那些对可靠性和精确性要求极高的核心环节,大模型偶尔会“胡说八道”的毛病就成了致命伤。   这种“能做的价值不大,价值大的又做不了”的尴尬,是AI落地最大的一个坎。   同时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是喂养AI模型的“粮食”,但在具身智能这个领域,想获取真实世界里那种连续的、包含各种信息的物理数据,是特别困难的。   在模拟环境里训练出来的模型,表现可能很完美,可一拿到现实世界里用,就完全“水土不服”。   另外开发和部署一个AI应用的成本非常高,算力要钱、人才要钱、技术整合也要钱,企业做决策的时候,必须仔细算一算这笔账。   要想让AI从“荒漠”变成“绿洲”,关键就要推动它进化,不能只停留在能“看懂”、能“思考”的阶段,更要能“动手”、能“做事”。   这意味着AI不仅要有“脑子”,还要有“身体”,机器人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载体。   王兴兴的“荒漠论”不是悲观,而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看法,它提醒人们,在追逐AI技术浪潮的时候,更应该回到商业和产业的根本,也就是创造真正对用户有用的价值。

信息来源:财联社

0 阅读:55
大东说科技

大东说科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