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康熙毫不留情,下令将吴应熊及其13岁的儿子吴世霖处斩。 那场发生在午门外的处决,不仅仅是一桩叛臣子嗣的连坐案。 吴应熊父子的鲜血,其实揭开了一场围绕“人质”展开的、三方权力博弈的残酷真相,也宣告了一个王朝在巩固期冷酷无情的权力法则。 吴应熊的一生,宛如一场精心粉饰的幻梦,实则是一场华丽至极的骗局。在岁月长河中,这骗局虽曾闪耀,终究不过是虚无泡影,留给世人无尽喟叹。 1653年,年仅14岁的他,被父亲吴三桂送往京城。在那里,他迎娶了顺治皇帝之妹、皇太极之女——和硕恪纯长公主,开启了一段与皇室的姻亲之缘。 表面上,这是无上的荣耀,驸马爷,皇亲国戚。 可实际上,他就是个被锁在北京的金丝雀。 二十余载间,他居于王府,仕途顺遂,官位累迁,直至少保、太子太傅之尊,更获三等子爵之显赫封号,荣耀至极。 但他心里门儿清,自己一步都离不开京城。他活得小心翼翼,跟内务府搞好关系,与朝中大臣维持着体面,对康熙更是恭顺有加,就为了在这政治夹缝里活下去。 他不是没想过自救。当远在云南的父亲吴三桂密谋起事,派人劝他回去时,他看清了局势,拒绝了,甚至反过来劝父亲收手。 他还偷偷策划过,想把儿子吴世璠送出京城,给自己留条后路。可他终究还是太天真了,他最大的误判,是高估了自己“姑父”这层身份。 他暗自思忖,自己身为皇帝长辈,即便真有翻天覆地之变故,大抵也不过是被幽禁起来,不至于有性命之忧。 如此想着,他心中竟生出几分侥幸。他毫无察觉,在绝对皇权的赫赫威严之下,那看似温情脉脉的亲情,实则脆弱似薄纸,稍一触碰便分崩离析,根本无法与皇权抗衡半分。 棋盘的另一端,是他的父亲吴三桂和年轻的皇帝康熙。1673年,康熙决定“撤藩”,这道诏书就像催命符。 吴三桂陷入了挣扎,是乖乖交出权力,还是赌上全家性命搏一把?最终,对权力的贪婪战胜了理智,他亲手把远在北京的儿子推上了绝路。 那年仲冬,吴三桂悍然诛杀云南巡抚,而后自恃骄狂,僭称“周王”,将叛逆之举昭然于世,公然与朝廷决裂,开启反叛之途。 消息如疾风般传至北京,刹那间,朝堂之上喧嚣鼎沸。群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似汹涌浪潮,将原本的宁静彻底打破,满朝上下一片纷扰。 索额图主张留着吴应熊,毕竟是个人质,能当筹码。但明珠看得更透,他认为吴三桂已经反了,留着他儿子就是个祸害,不如杀了震慑天下。 康熙选择了明珠的建议。这个年轻的皇帝需要用一场冷酷的杀戮来立威,告诉所有人,他的江山不容挑战。人质这张牌,他不要了。 他要的是一场彻底的战争,斩断所有和谈的可能,用吴应熊的命,来彰显自己平叛的决心。 1674年4月13日,风云变幻之际,吴应熊偕同年仅13岁的幼子吴世霖,被囚于枷锁之中,一路押赴至午门外。 父亲被绞死,儿子也被处决。这场处决的涟漪,瞬间扩散开来,碾碎了无数人的命运。 据说,吴三桂是在一场宴会上得知儿子死讯的,他当场呕出一口血,精神瞬间垮了。他终于意识到,是自己亲手把儿子送上了刑场。 从那一刻起,他的健康和斗志都一落千丈。 而那位公主,听闻噩耗当场昏厥。她去求康熙,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丈夫与长子相继离世,她被幽禁于宫中。 命运的残酷并未就此罢休,未过多久,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另外两个尚处年幼的儿子被无情处死,何其悲哉! 从此心如死灰,终日念经,在长达三十年的寡居后,于1704年孤独病逝。 吴家的结局更是凄惨。吴三桂兵败之后,其孙吴世璠仓促继位。然而,他终究未能扭转颓势,在短暂挣扎后,便于兵败之际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讽刺的是,吴世璠还追谥自己的父亲吴应熊为“孝恭皇帝”,一个从未掌握过权力的“皇帝”。 说到底,吴应熊的死,是清朝初年皇权高度集中化过程中,一次必然的流血事件。一旦政治的天平倾斜失衡,人质的角色便会陡然转变。 此时,他们不再是可用于博弈的筹码,而沦为了政治角逐中被无情献祭的牺牲品。 康熙用自己姑父和侄孙的鲜血,给天下所有蠢蠢欲动的人划下了一条红线:皇恩之下,再无私情。 信息来源:《谁是一代枭雄吴三桂的终结者》,2020-03-11 11:42·齐鲁壹点
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12 09:45: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