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阅兵展示的武器装备,都是10年前的技术,阅兵结束之后,网络

经略简料 2025-09-12 09:37:03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阅兵展示的武器装备,都是10年前的技术,阅兵结束之后,网络上就冒出了大批的魑魅魍魉,这些人呢,最喜欢的就是拿着国外的各种武器装备,来向中国炫耀,表示中国的武器装备落后,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装备,都是现役的武器装备,也就意味着都已经服役到部队当中,正常使用了,而这些博主拿出来的视频所展示的装备呢,大多数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甚至一些都只是PPT而已。 对于中国军事力量的真实水平,网络上的声音总是五花八门。 这一切往往始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评论,比如一位美籍华人指出,阅兵式上看到的装备,技术上已经是十年前的旧货了。这种论调,瞬间就能点燃一场关于“中外武器谁更强”的口水战。 说到底,这背后有着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断层。很多人看中国,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那个有点“土气”的年代。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西方媒体常年刻意塑造出来的。 所以,当他们看到一个移动支付无处不在、连小偷都快失业的现代化中国时,会觉得很不真实。这种信息差造成的断层,让他们在评判军事装备时,也分不清什么是停留在PPT上的概念,什么是已经部署到位的现实。 中国的原则很简单:阅兵场上拉出来的,必须是部队仓库里有的、士兵们天天摸的、经过实战化训练检验的“真家伙”。 九三阅兵时,那五百多台装备,每一件都是部队日常使用的现役品,而不是为了撑场面临时拼凑的样品。 就说99A主战坦克,它在朱日和的演习场上,早就能跟步战车、直升机实时共享战场信息,协同作战能力甚至超过了美国的M2战车。 还有当年亮相的东风-21D,它可不是实验室里的宝贝,而是已经具备了打击海上大型船只的实战能力。 相比之下,一些国外的“明星装备”就显得有些尴尬了。比如被宣传了近二十年的F-35战斗机,直到2024年才磕磕绊绊地开始全速生产,期间发动机故障、软件问题、零件短缺的麻烦事就没断过,至今还在为交付延迟而头疼。 更别提曾经被吹上天的“未来战舰”朱姆沃尔特驱逐舰。原计划浩浩荡荡建造32艘,最后只憋出来3艘。每艘造价高达43亿美元,一发炮弹就要80万美元,贵到根本用不起。等到2022年部署到西太平洋时,船身上已经锈迹斑斑。 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对比更加鲜明。美国的AGM-183A项目,五次试射失败了四次,最后干脆取消了。即便有专家嘴硬说技术没问题,可连最基本的发动机点火都保证不了。 而中国的东风-17,早在2018年就服役了,2019年阅兵时展示的空中变轨能力,证明它已是成熟的战力。 同样,当2019年东风-41导弹驶过天安门时,它也早已是经过实战检验、射程和威力都经过实际测量的成熟装备。这种将顶尖技术迅速转化为流水线产品,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这份硬实力,源自中国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海军舰艇的下水速度就是最直观的证明,在2014到2023这十年间,中国海军服役舰艇的总吨位比美国还要多出近一半。这些新军舰下水就能出海,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反观一些国家,尽管理论先进,但工业体系已经老化,很多新想法根本无法落地。军工集团为了利润,习惯性地拉长研发周期、推高成本、缩减产量,导致许多项目成了“画饼充饥”。 当然,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来操作。中国士兵那整齐划一、仿佛特效般的步伐,震撼了无数外国网友,这背后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在中国,军人是备受全社会尊重的职业,这为军队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所以,一场阅兵,展示的绝不仅仅是几件新武器。它是一个国家意志的宣告,宣告着其精神、制度和工业体系的全面成熟。 说到底,能实实在在保卫国家的装备,才是好装备,而不是那些停留在发布会模型上的虚幻泡影。 (主要信源:环球网——洲际导弹射程“覆盖全球”,无人系统改变空战模式,九三阅兵装备让外媒“大吃一惊”)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