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误解了杨贵妃:她这些“坏习惯”能让唐玄宗痴迷,更多原因其实是这样。提起杨贵

白翠评历史 2025-09-11 18:40:18

我们都误解了杨贵妃:她这些“坏习惯”能让唐玄宗痴迷,更多原因其实是这样。提起杨贵妃,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极大概率就是她是四大美女之一,但她的这种美要是放在今天的审美观来看的话,可能并不及格。 但在盛唐时期,大众的审美观还正处在“以胖为美”的阶段,在这种审美观的驱使下,杨贵妃的身材样貌可就不是不及格了,妥妥的大唐美女天花板。 而杨贵妃之所以能保持这种“完美”身材,都得益于她有一些放到现在能让今天的“自律党”直呼接受不了的“坏习惯”,这些坏习惯甚至连唐玄宗本人都亲自下场夸赞,直言“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   那到底是什么习惯,能让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如此着迷?答案就藏在史书反复描述她的四个字中。   一、“丰艳绝伦”才是她的真模样 小时候总以为号称“羞花”的杨贵妃的形象应该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模样,但在《旧唐书》与《新唐书》中,都用了同一个词来描述杨贵妃——“丰艳绝伦”。 “丰”指的可并不是臃肿、肥胖,而是一种体态饱满、健康匀称;让人一眼看上去并不会感觉到很违和。 而“艳”也不是单纯的好看、漂亮,更多指的是一种容光焕发、气场照人的精神面貌。 在深宫大院里,唐玄宗看着杨贵妃就和看着长安城中盛放的牡丹一样,都有着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而让唐玄宗痴迷的那个“习惯”,正是杨贵妃对自己这份“丰腴之美”的坦然追求。   她的这些在现代看似“不自律”,甚至都不是很健康的习惯,体现在她的日常里: 从来不为了“瘦”去忌口: 前阵子有看了那部大火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的朋友们都知道,杨贵妃很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为了满足她这个爱好,甚至不惜消耗众多人力物力财力,动用全国驿站系统都要把荔枝送到杨贵妃手里。 抛开这件事的荒诞程度不提,单说杨贵妃面对这种高糖水果的态度,就知道她并不像现在许多人一样,有着每日摄糖量的焦虑。她可以坦然享受这种高糖水果带来的快乐,这种不被身材绑架的洒脱态度,可以说在后宫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把泡澡“变美”当成一种享受: “春寒赐浴华清池”是杨贵妃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很享受在华清池中的状态,更是将养护丰腴的体态和皮肤当做是一种能让自己很开心很放松的乐趣,并不是一项为了变美,所以不得不去做的一种任务。   这两种在今天看来并不自律的习惯,不单单是唐玄宗一个人爱,这在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却是一种顶级的审美。大唐的子民也爱这种精神饱满、物质丰盈,举国上下满是生命力的模样。   二、唐玄宗爱的仅仅只是美人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唯独宠爱杨贵妃仅仅只是因为这个人吗?让我想的话,并不是,唐玄宗迷恋的不仅仅是杨贵妃这个人,另一个层面上,爱的也是杨贵妃身上承载的那种“盛唐缩影”。   在唐玄宗眼中,杨贵妃的丰腴,是一面能照出盛唐自信的镜子,是大唐国力雄厚的金字招牌。 而她的活力,就成了唐玄宗晚年时期心灵上的慰藉,更重要的可能是她的那份真实的生活态度,在充满虚伪迎合的后宫院墙里显得尤为稀缺,可以让唐玄宗短暂的卸下防备,享受片刻欢愉。   三、因盛唐而生,也为盛唐而亡   唐玄宗对的杨贵妃发的极致宠爱,实则是在供养自己心中“大唐盛世”的模样。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一切都变了。   战火中,大唐的士兵们将国力耗尽、权贵专权的怒火,全部归结到了杨氏一族身上,而杨贵妃这个昔日盛世的象征,在这一瞬间成了众矢之的。 马嵬坡下,军队哗变,逼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直到那一刻,唐玄宗才明白,他一手刻画出的“大唐盛世”,在这种乱世战火中必须消失。 当三尺白绫缠上杨贵妃的脖颈,被一同终结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生命,更是那个“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唐。   自此以后,华清池水干,霓裳羽衣封。大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也随着战火的延绵,国力的衰退,再没了偏爱“丰腴”的底气。 而杨贵妃因为定义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之后也因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祭品”而被大众铭记。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白翠评历史

白翠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