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也有今天?孟晚舟事件,花旗银行扮演了关键角色,“背叛客户”,致使其在中国市场的信誉严重受损,但如今,它迎来了一系列报应,网友:这都是报应! 孟晚舟事件爆发于2018年,美国指控她误导多家银行,隐瞒华为与伊朗的业务联系,违反了对伊朗的制裁规定。花旗银行被列为受害机构之一,在加拿大法院的文件中,它和汇丰、渣打、法国巴黎银行并排出现。检察官提交的材料指出,花旗高管需要提供2013到2018年间为华为服务的银行文件,包括交易记录和内部审查报告。这些文件被用来支撑指控,说华为通过虚假陈述让花旗处理相关资金。花旗作为华为的长期合作伙伴,曾处理大量跨境支付,但当美国调查启动,它选择配合,向当局移交资料。 这种做法直接破坏了银行对客户的保密承诺,优先保自己合规,却让合作伙伴吃亏。法庭记录显示,2017年华为曾向花旗说明伊朗业务情况,但文件被用作证据链的一部分。花旗的参与加剧了案子的复杂性,虽然具体损失没细说,但它的立场引发质疑。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花旗选边站队,卷入政治打压,忽略了多年合作带来的收益。结果,它在中国市场的信誉下滑,企业开始回避合作,转向更可靠的机构。网友们看到这些,常把花旗的举动叫“背叛客户”,觉得它为讨好美国,牺牲了商业诚信。这事件暴露了国际银行在制裁压力下的两面性,花旗的角色虽不像汇丰那么直接,但足够让它背锅。 整个事件持续近三年,孟晚舟在加拿大软禁期间,美国司法部不断推进指控。花旗提供的文件成了检察官手中的牌,虽然高管没出庭,但那些交易日志和合规报告直接指向华为的资金路径。辩方律师多次质疑证据的完整性,说材料被挑着用,但花旗的配合让美方占了上风。2019年8月,加拿大法院公开更多文件,进一步确认花旗的受害地位,国际媒体跟进报道。这让花旗的形象在中国雪上加霜,许多企业重新评估合作伙伴,担心类似出卖发生。 花旗的这种行为,不光是商业决定,还牵扯地缘政治,它优先应对美国监管,忽略了中方客户的利益。结果,中国市场对它的信任大打折扣,业务合作量明显减少。网友在网上吐槽,花旗这是自作自受,当年帮着美国坑华为,现在尝到苦头。整个过程显示,银行在国际制裁中的角色敏感,一步走错就可能丢掉大片市场。花旗的参与虽是辅助,但足够影响它的长期声誉,尤其在华为案成为全球焦点后。 事件结束后,孟晚舟于2021年9月与美国达成延期起诉协议,她承认部分事实但不认罪。加拿大撤销引渡,她回国继续在华为工作。2022年4月,她升任轮值董事长之一,负责战略调整和财务转型。2022年12月,美国法院正式撤销所有指控,她专注公司数字化管理。花旗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2021年4月,它宣布退出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转向机构客户。2023年,它把中国消费者财富业务卖给汇丰银行,转移资产和存款。 2024年1月,花旗中国停止信用卡交易,客户转向本地银行。2024年8月,它主动申请退出中国银联网络,成员资格终止。2025年6月,花旗进一步裁减中国科技岗位,上海和大连中心减员约3500人,部分工作移到海外。2025年9月,银联确认批准花旗撤出,直接因消费者业务退市。到现在,花旗在中国只剩对公业务,贷款规模缩到277亿元左右。网友们把这些连起来,说是孟事件的后遗症,花旗的信誉损耗导致市场份额流失。这些发展虽有全球重组因素,但中国业务的加速收缩,明显和先前立场有关。 花旗的退市过程步步紧逼,2025年裁员后,它在中国的科技团队只剩小部分,影响力大幅减弱。企业客户转向本土银行,个人业务完全清零。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议论,这些变化就是报应,当年花旗帮着美国搞华为,现在自己在中国玩不转。整个局面显示,商业决定不能忽略诚信,一旦卷入政治,市场反噬来得快。花旗的案例给其他国际银行敲警钟,别轻易背刺客户。
很多人以为,东大不军援俄罗斯,是怕了西方的制裁。事实上,9·3阅兵之后,西方情报
【1评论】【7点赞】
assuredfang
打个标,不可靠银行
用户16xxx84
花旗和汇丰都搞不清楚就来乱发?出卖孟晚舟和华为的是汇丰,不关花旗的事
此账号已注销 回复 09-11 22:34
[赞][点赞][点赞]
沧浪之水
原来不是汇丰银行吗?咋又变成花旗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