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女子做钢材生意接到大单子,对方张口就要66吨盘螺,还打了20万定金过来,女子见对方这么爽快,也没有怀疑,直接把货发了过去。她很快收到了尾款,不料,第二天她的账户就被冻结了,而且是被警方冻结的,理由是,对方给她的这笔钱有问题,可能是别人被骗的钱。
女老板的钢材厂在河南某工业区开了快十年,平时主要接周边建筑工地的订单,偶尔也能碰到外地客户。那天下午,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山东某建筑公司的采购员,说公司正在赶一个市政工程,急需66吨盘螺,要求三天内到货。
女老板翻了下库存,正好有现货,双方很快谈妥了价格,按市场价算下来总货款近180万。对方提出先打20万定金,尾款等货到验收后一次性付清。
女老板当时还觉得这客户挺靠谱——定金比例高,付款快,连合同都没多纠缠就签了电子版。第二天一早,她安排货车把66吨盘螺运往山东,当天下午就收到了20万定金。
三天后,货车司机发来签收单,对方也很痛快,当天就把剩下的160万尾款打了过来。女老板看着账户里多出的180万,心里还盘算着这单能赚不少,赶紧给员工发了奖金。
可变故来得比想象中快。尾款到账的第二天上午,女老板正准备去银行取钱进货,突然发现手机银行提示“账户异常”。她赶紧跑到银行柜台查询,工作人员告诉她账户被异地警方冻结了,理由是“涉嫌接收赃款”。女老板当场就懵了——自己合法做生意,怎么就跟赃款扯上关系了?
后来她才知道,那笔160万尾款里,有120万是江苏某地一位老人被电信诈骗的钱。骗子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涉嫌洗钱”为由骗老人把养老钱转到指定账户,而这笔钱辗转经过多个中间账户后,最终流进了女老板的钢材厂账户。警方追踪资金流向时,发现这笔钱被用来购买钢材,自然就把她的账户冻结了。
女老板这下彻底慌了。她赶紧联系山东的“采购员”,可对方电话已经停机,微信也被拉黑;再找当初签的电子合同,发现对方公司名称、地址全是假的,连公章都是伪造的。
更麻烦的是,警方告诉她,账户冻结至少要等案件侦破后才能解封,而电信诈骗案往往涉及多个省份,调查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这意味着她的钢材厂不仅没法正常进货,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这件事在当地钢材圈传开后,不少同行都直呼“防不胜防”。有人分析说,骗子可能是看中了钢材生意金额大、转账快的特点——66吨盘螺总价高,骗子一次性就能洗白120万。
而且钢材交易通常走对公账户,比个人账户更难被追踪。也有人提醒,现在诈骗手段越来越隐蔽,像这种“定金+尾款”的套路,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尤其是对方连合同都没多纠缠,反而显得“诚信”,其实是在加快洗钱速度。
目前,女老板的账户还在冻结中,她只能先找亲戚朋友借钱维持工厂运转。警方则表示,会尽快核实她的交易情况,如果确认她不知情且无过错,会协调解封账户。但即便如此,这笔突如其来的“横财”还是让她损失惨重——光是利息和违约金就够她喝一壶的。
这件事给不少生意人敲了警钟:大额订单未必是福,也可能是坑。尤其是当对方付款爽快得反常时,更要多留个心眼——查查对方公司资质,打个电话核实身份,甚至要求当面签合同,这些看似麻烦的步骤,说不定能帮你避开一场大麻烦。
毕竟,在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的今天,小心驶得万年船。你觉得,遇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订单,该怎么应对才最保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